皇兄何故造反? 第234节(1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诸王皆是朕之长辈,许久未见,不必拘谨,落座吧。”
  底下诸王拱手拜谢,然后便依次入席。
  乐声起,教坊司准备的歌舞也随之而上,早已经准备好的宫宴菜式也一道道如流水般开始上桌。
  有了之前的一番尬聊,在场的诸王总算是熟悉了几分,至少知道自己前后左右坐的都是谁了,因此,倒也没那么尴尬。
  歌舞酒菜齐备,气氛倒也渐渐热烈起来。
  能够进殿的宗室全都是亲王,所以要安排座次,也就只能按照辈分和与天子的亲疏远近。
  因此,坐在朱祁钰下首的头一个,就是辈分最高的岷王。
  往下接着数,则是朱祁钰的几个亲叔叔,分别是襄王朱瞻墡,郑王朱瞻埈,荆王朱瞻堈。
  仁宗系共有四王,除了这三位外,还有一位淮王朱瞻墺
  ,不过这位淮王爷三年前就病逝了,这回来的是承继了他的王位的长子朱祁铨,并不能算是朱祁钰的长辈,因此排的也就远些。
  酒过三巡,朱祁钰便瞧见,底下郑王和荆王两个人,不停的给襄王使眼色。
  说起这位襄王,可算是个传奇人物。
  他是仁宗皇帝的第五个儿子,同时也是仁宗皇帝还在世的唯一一个嫡子,和先皇一母同胞,皆为张太皇太后所出。
  之所以说他传奇,是因为他这一生,曾三次陷于皇位之争,而且每一次,都是被莫名其妙推出去的。
  这种人生经历,莫说是大明的宗室,就算是数遍历代,也是绝无仅有的。
  更重要的是,这位襄王爷,跟朱祁钰,更准确的说,是跟前世的朱祁钰,结下的梁子可不比石亨等人要小
  第282章 大明贤王
  早在襄王还只是皇子的时候,他就曾和皇位“擦肩而过”。
  当初,仁宗皇帝驾崩,尚是太子的宣宗皇帝却因受仁宗皇帝之命,亲自前往南京准备迁都事宜,未能在身边侍奉。
  于是,在张太皇太后的力主之下,国政便暂时交由襄王总摄。
  当时,京中便有流言,张太皇太后有意扶立这个最小的儿子登基。
  但是事实证明,一切只是流言。
  仅仅一个月的时间,宣宗皇帝从南京赶回京师之后,襄王便退守王府,谨守臣节,没有丝毫逾越。
  第二次就是不久之前,土木一役京师动荡,天子北狩,郕王摄政,朝中同样有人提出,应该扶立宣宗兄弟襄王这样的长君继位。
  但是,由于朱祁钰迅速稳定了局面,这种声音也就随之消失,连一点浪花都没有溅起来。
  至于最后一次,则是南宫复辟之前。
  当时,朱祁钰唯一的儿子朱见济病死,他一直迟迟未立太子,病势沉重之下,朝中便有人向他谏言,立襄王为皇太叔,避免皇位重新落回太上皇一脉。
  当然,这些都显然没有成功。
  不过,这位襄王之所以能够在每次皇位无主的时候都被想起来,可不仅仅是因为他是仁宗皇帝仅存的嫡子。
  更重要的是,他是如今的宗室亲王当中,少有的贤王。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