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兄何故造反? 第986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陛下,此舆图倒是新奇,既是化外诸国,倒是与我大明无碍,不过,若是能够互通有无,倒也不失为一桩好事。”
  “不知陛下绘制此图,是想要?”
  如果说最开始的时候没有反应过来,那么此时再联想起代王移藩之事,加上他之前的猜测,朱徽煣觉得,自己隐隐约约的,也把握到了一点天子的心思。
  果不其然,他这个话头递上去,天子的目光顿时落到了一旁的朱仕壥,道。
  “这舆图毕竟是参照古籍所绘,许多地方并无实据,诸多细节也不甚详实,所以,朕一直想遣人出海,将此图完善核实,如岷王叔祖方才所说,如若这图上所绘皆是真实,那么,能与泰西诸国互通有无,对我大明来说,却是一桩大好事。”
  和朱徽煣随口一说不一样的是,朱祁玉的这最后一句话,说的很是认真。
  因为只有他最清楚,这张图如果能够完全证实,或者说能够完善的话,对于大明来说,将会是什么样的意义。
  自古以来,历朝历代奉行的都是重农抑商的政策,原因何在?
  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商人交换只能带来利润,其本质,其实就是低价购入,高价卖出,买家出钱,卖家出物,商人居中赚取差价,这个过程,本身是不会产生新的财富的,只会让商人攫取利润。
  但是,在大明这样一个大一统的国家当中,个体的利润毫无意义。
  大明需要的是财富,需要的是源源不断的粮食,需要的是能够遮体保暖的布帛,需要的是各种各样的铁器,瓷器,需要的是越来越多的耕牛……
  而这些,恰恰是商业不能带来的,太祖皇帝立国,对商人极尽打压之势,原因便在于此。
  要知道,像是那种半农半商的小户,忙时种田,闲时进城卖些瓜果蔬菜,自家养的鸡鸭,织的布匹等等,这些朝廷不仅不禁止,而且还十分鼓励。
  但是,如果是专门以倒卖倒买牟利的商贾,自己没有任何的产出,却攫取了老百姓的财富。
  专门经商的人越多,种地织布的人就越少,相应的,粮食,布匹这些东西的总量就会减少,从国家层面上来说,进而就会影响到朝廷的岁入,自然是要被打压的。
  历朝历代,皆是如此,不独大明一家。
  然而,这有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整个国家是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的。
  既然是封闭的,那么财富都在国内流转,商贾不事生产,却攫取了大多数的利润,被打压也是正常。
  可是,如果说,是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呢?
  既是国与国之间的交易,那么,商人低买高卖的这种举动,其实本质上就是从他国取利,用于大明。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商贾是否可以算是,另一种形式上的‘生产者’呢?
  这一点,朱祁玉一直都只有一个模湖的概念。
  最初他萌生这个想法,是起于隆庆开关,在那之前,他也一直觉得,和泰西诸国的交往并无必要,尤其是后来,随着大明国力渐衰,东南倭寇肆虐,再难组织起类似郑和下西洋这般庞大的船队之后,他更觉得,海禁才是上策。
  所以,隆庆开关时,他实际上是不赞成的,当然,那个时候的他,不赞成也没有办法。
  南宫之变后,继承皇位的已非他这一脉,所以,他就连托梦都做不到,就算是做到了,只怕也不会被相信。
  但是,让他意外的是,隆庆开关之后,大明的税收状况,却反而隐隐有好转的迹象。
  别的不说,万历皇帝收了那么多年的矿税,虽然各地怨声载道,可能收那么多年,本来就很能说明问题了。
  这些钱是从何而来的?
  当然是隆庆开关后,从泰西诸国流入大明的,正因于此,朱祁玉才慢慢改变了对海禁的看法,同时,开始重新思索,商贾对于大明来说,是否可用。
  抱着这个想法,才有了当初瓦剌一战时,王文拿互市去跟脱脱不花谈条件的举动。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