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名将:一个历史学家的排行榜_分卷阅读_9(2 / 4)
严颜毫无畏惧,也高声叫道:“卿等无状,侵夺我州。我州但有断头将军,无有降将军也!”你们不讲道义,侵占我们益州。我们益州只有不怕死的断头将军,找不到怕死的投降将军!
张飞听了勃然大怒,高声传令:把严颜拖出去斩首示众。严颜视死如归,神色不变,又顶了张飞两句:“斫头便斫头,何为怒邪!”砍脑袋就砍脑袋,你发怒干什么!结果张飞对严颜的骨气很是欣赏,当场把他释放不说,还作为上宾热情对待。
史书中对这场战役的具体作战经过一笔带过,却把张飞和严颜的对话忠实记录在案,可见对此更加重视。而这一历史场景,确实也很精彩。在严颜这一方,前面四句回答可谓义正辞严,很有骨气;后面两句不仅视死如归,更是暗含讽刺:砍脑袋就砍,发怒干什么!言外之意,你恼羞成怒了吧,我的话戳到你的痛处了吧,哈哈!把严颜的硬骨头精神展现无余。其实呢,写严颜,根本目的还是为了衬托张飞。张飞越是被对方斥责、顶撞甚至讥讽,他反而越是欣赏对方,这才能够显示出他那罕见的度量。总之,张飞在这里的形象,已经不是一个粗鲁残暴的武夫,而是一位心胸宽广、赏识人才的君子。
但是,如果这杯茶只品到这里,真正的味道其实还没有品出来。真正的味道在哪里?就是张飞处置严颜的背后,他在政治上的深谋远虑和细密考量。
严颜的籍贯和家族,陈寿《三国志》完全没有记载。但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地方志,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缺憾。书中卷十二记载严颜是“临江人”。这临江县,是巴郡的属县,即今重庆市的忠县。古代巴蜀的巴,是以现今重庆市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包括了所谓的“三巴”,即巴郡和相邻的巴东、巴西两郡。当时这个地区的民风,据《华阳国志》卷一记载,有两大相互关联的特点:一是“其民质直”,即朴实耿直。二是尚武精神,将领出现多,所以俗语总结为“巴有将,蜀有相”。而严颜的严氏家族,又是临江县的土著大族:“临江县:严、甘、文、杨、杜,为大姓。”孙吴的名将甘宁,就出自临江县的甘氏家族。而严颜家族,排名高居五大家族的第一名,地位还在甘氏家族之上。严颜之所以会有非凡的骨气,一是深受本地耿直民风的熏陶,生性就当不来软骨头。二是他的家族是当地第一名门,他不能给本家族丢脸。三是他就在巴郡家乡本地,保卫第一军事要塞,更不能给本地的将领群体丢脸。
知道了严颜的背景和性格,再来看张飞对待严颜的一系列举动,就不仅仅是一般性的君子风度,而是极具政治眼光的深谋远虑了。深谋远虑至少有三点:第一,严颜既是巴郡将领群体的代表,又是巴郡地方大族的代表,优待他,对于争取益州本土上层社会强势群体的支持,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示范带头作用。第二,严颜的性格朴实耿直,一旦成为座上宾,他会尽心尽力帮助你,而不会搞阴谋,耍诡计。第三,要想获得严颜的真心支持,必须先给足严颜的面子,让他充分表现出视死如归的硬骨头精神之后,然后再来释放他,这样才能保护他的形象不受损害,避免他以后被人耻笑,这就是争取严颜时在方法上的周密细致考虑。
明白了以上这三点,再来回味张飞的言行和举动,味道就真的是好得很了。这一切说明了什么?这充分说明,真实的张飞张三爷,哪里是戏剧当中只知道叫喳喳的粗鲁莽撞人,而是具有深谋远虑的细心周到人啊。《三国志》卷三十六《张飞传》说他宽大严颜之后,“飞所过战克,与先主会于成都”。从此张飞一路顺顺利利,就打到成都同刘备会师了。可见义释严颜收到的政治效果,确实非同一般地好。前面我们讲关羽的时候,讲他在樊城抓到勇将庞德,三下五除二就把庞德砍了脑袋。对比之下,张飞就比他的二哥,心思更加细致,考虑更加长远了。
前面讲关羽时说过,关羽有两个形象:一个是历史记载的,可以称为历史关公;另一个是文化塑造的,可以称为文化关公。张飞与他二哥很相似,也有两个形象,即历史张飞和文化张飞。但是,关羽形象变化的特点,是不断被美化,被拔高;而张飞形象变化的特点,则是一再被损害,被矮化,这实在是不公平。因此,认认真真替张飞维护一回应有的权利,正是我们认识他英雄本色的第一步。由此也可以看出,至少对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而言,孟子所说的“尽信书,不如无书”,是完全适用的。不是说这部小说写得不好,只不过是不能把它视为正规的史书来相信而已。其实,就是正规的史书,孟子的话也用得着,这在讲孔明的时候已经说过了。这正是:
义释严颜谋略在,张飞乃是细心人。
要想知道张飞在益州的宕渠如何大破曹魏名将张郃,请看下节。
二 威震宕渠
作为名将,张飞一生中最为辉煌的战功,要数他的宕渠之战。东汉建安十九年(214)夏秋之际,刘备攻占益州,马上把张飞安排到一个战略要地,也就是巴西郡,去兼任太守。张飞到巴西郡就任后不久,就演出了一出威震宕渠的大好戏码,杀得曹军的虎将张郃落荒而逃。那么刘备为何要派张飞去当巴西郡的太守?宕渠之战是怎么发生的?张飞的表演又有哪些精彩的看点?张飞又在当地为后世留下了什么样的美丽风景线呢?
先讲第一个问题,刘备为何要派张飞去当巴西郡的太守?这个任命,与当时刘备和曹操双方,在益州争夺的战略大背景密切相关。原来,刘备在这时虽然打下了益州的大部分地盘,却剩下最北边的一个汉中郡,还在割据者张鲁的手中。这个汉中郡,是从关中平原进入成都平原的主要通道,战略地位相当重要。而当时割据汉中的张鲁,是道教早期分支——五斗米教的首领,在汉中拥有众多教徒,早就建立起一个政教合一性政权,下设数量众多的“治”,也就是具有行政功能的教区,成为益州北面的严重威胁。当初益州的统治者刘璋,之所以把刘备远远从荆州请进益州,就是要让刘备为自己去对付这个张鲁;结果张鲁没有拿下,自己先倒被刘备拿下了。刘备成为益州的新主人,眼睛同样盯上张鲁。怎么办呢?就把老弟张飞派往巴西。因为这巴西郡地盘不小,北面与汉中郡有很长一段接壤。把张飞派到这里,就是要把这巴西郡,首先打造成益州东北方的可靠屏障,然后以此为据点,进一步把汉中郡拿下,从而完全控制益州。
但是,另一个人也盯上了汉中张鲁,而且抢先下了手,他是谁?就是刘备的生死冤家曹操。张飞到巴西就任之后的建安二十年(215)秋天,曹操亲自翻越秦岭,一举拿下汉中,然后留下夏侯渊、张郃、徐晃三员大将在此镇守,自己高奏凯歌回了北方。接下来镇守汉中的曹军,借助胜利形势不断向南侵入巴西郡。这样一来,张飞肩上的担子,就倍加沉重了。
这年十一月,曹魏一位同样姓张的大将,率领大军气势汹汹杀进巴西郡,要给张飞好看。一笔难写两个张字嘛,是谁这样不给张三爷面子呢?
来者张郃,字俊乂,冀州河间郡鄚县(在今河北省任丘市)人氏。久经沙场,名列曹魏异姓五虎上将之一。后来诸葛亮在街亭一战失利,就是吃了他的大亏。此番他领兵杀来,是奉曹操的特殊指令。什么指令?就是不要地盘,只要人口。抢到的人口,一律押回汉中,名副其实的抢人。那么曹操为什么要抢人呢?“三国探客”告诉你。
原因之一,是当时的人口资源非常之紧缺。原来,东汉末年的社会大动乱,战争不断,疾病流行,灾害频发,造成了人口急剧减少。减少到何等程度?曹操的诗歌《蒿里行》说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十遗一,念之断人肠。”但是更能说明问题的,还是具体的数据。东汉后期大动乱之前,全国在册人口将近五千万。大动乱之后,幸存人口只有原来的十分之一左右。在此基础上出现的三国,虽然经过长时间的养育,也只增长了百分之五左右。蜀汉灭亡时才将近一百万人,孙吴灭亡时二百三十万人,曹魏灭亡时将近四百五十万人,三国加起来也不过七百八十万人左右,这就是供给三方竞争表演的人口资源。人口紧缺,所以曹操要张郃来抢人,但这只是原因之一。
原因之二,是张郃所进攻的巴西郡,民风非常有特色。什么特色呢?原来,这巴西郡与相邻的巴东郡和巴郡,合称“三巴”。三巴地区,是古代巴国的故地。上一节讲过,当时这个地区民众的个性,有两大相互关联的特点:一是性格耿直,二是崇尚勇武。这样的民众,正是当兵打仗的大好材料。所以曹操派张郃来这里抢人,不仅是要抢普通的劳动力,更是要抢优质的后备兵源。关于这一点,下面还有补充。
这年寒冬十一月,张飞在巴西郡的首府阆中(今四川省阆中市)得到军情急报,说是对方的张郃,从汉中郡的首府南郑县(今陕西省汉中市),向正南方向杀来,已经占领阆中东南面的宕渠县(今四川省渠县东北),正在这一带大量抢夺人口。张飞一面命令继续搜集对方的动向情报,一面动员人马准备迎战。那么张郃为何将抢人的目标锁定在宕渠县呢?
原因有二:第一,从汉中打进巴西郡,就有一条叫做宕渠水的河流,向南流向宕渠县。上游,现今叫南江;下游,现今叫渠江。沿着河流行军,不会缺乏水源。第二,这条河流直通的宕渠县,是张郃抢人最理想的地方。为什么?因为《华阳国志》卷一记载,这宕渠县,是一个古代部族的国都。这个部族,擅长使用木板制作的盾牌,冲锋陷阵,所以叫做板楯蛮,英勇善战,闻名天下。汉高祖刘邦最初起兵攻占关中,打前锋的就是板楯蛮。到了东汉,板楯蛮依然屡建战功,被称为“神兵”。所以这宕渠县,就是当时天下精兵的著名原产地之一。说到这里,张郃直奔宕渠抢夺人口的玄机,就很清楚了。
张飞奉命来到巴西郡,打造保卫大后方的可靠屏障;而张郃却奉命杀进此地,要来抢人。两位姓张的名将,即将施展本事较量一番。那么张飞会有制服张郃的胜算吗?
后世的戏剧舞台上,张飞完全是粗线条的莽撞人模样,就像唱词中唱的,“黑脸的张飞叫喳喳”。如果你以为张飞,真的就是这副叫喳喳的模样,那就大错特错了。此刻的他,正在平心静气做临战之前的功课,因为他又得到进一步的军情密报:说是张郃的大本营,就建立在宕渠县城西南方的蒙头、荡石一带。这巴西郡的地理状况,他是早就摸透了的。为什么呢?因为一年前他同诸葛亮、赵云一起,从荆州进入益州增援刘备,但拿下江州义释严颜之后,他们就分头行动了。张飞独自向北,进攻的目标正是这巴西郡。紧接着他又出任巴西郡太守,一年来在辖区各地巡察,对此处的山川河流,包括张郃建立大本营的蒙头、荡石,他又细细走了一遭。凭借对地理的熟悉,再加上沙场作战的丰富经验,张飞终于找准对方的软肋,从而有了一招制敌的胜算。张飞不寻常,值得做榜样,不仅保持了万人莫敌的猛将本色,还展示出善于运用智慧的主帅风范来。那么他的胜算,究竟是什么呢?
讲解战争,必须熟悉地理,所以现场考察,是必须做的功课。张郃大本营的所在地,史书上叫做蒙头、荡石,后来叫做八濛山,位于现今四川省渠县的东北约三公里。笔者现场考察发现,此处的地形极为奇特:渠江在这里,沿着顺时针方向,先是从北向南,然后又从南向北,绕了几乎是整整三百六十度的大圆环,最后形成一个开口小而腹部大的口袋形地区。这块口袋形地区,现今叫做元渡坝,腹部是一片相对平坦的原野,东西最宽处大约三公里,南北最长处约三点三公里,面积超过三平方公里。狭窄的开口处,最宽只有五百米左右,而陡峭的八濛山,就扼守在最窄的开口处。相传因连绵起伏的八座山峰,经常云雾蒙蒙,故而得名八濛。通往腹部的山间小路,崎岖而狭窄,悬崖峭壁,惊心动魄。
史书所说的蒙头、荡石。顾名思义,就是八濛山最突出的头部,以及山上有飞石动荡滚下来的地方。张郃把大本营设在这里,意图何在呢?你想想,他大老远跑来什么?不是来抢人吗?抢到的人成百上千,集中在哪里最好呢?既不容易偷偷跑掉,又不用耗费资源建立安置房呢?当然是这块地形奇特的大口袋呀。四周是滔滔江河水,天然的隔离带。只消把分批抢来的人,往口袋中一放,然后派重兵把开口处的对外通道卡死,不就行了吗?一言以蔽之,这是张郃精心挑选的一处天然集中营。
但是,在张飞眼里,这个集中营却有一道致命的软肋。什么软肋呢?就是粮食供应有严重问题。对方上万人马,深入我方地盘,至少有六百里之遥。军粮供应不上,只有就地去抢。如今又将大本营建立在蒙头、荡石所在的山上,到外面抢粮的通路,就只有北面一个方向,而东侧、西侧和南面,都被口袋形的滔滔江河水所阻断。如果我老张出动大军,把你北面对外的通道牢牢堵死,不出一个月,你老张就会缺粮断炊。而我位于西北方只有二百里的大本营阆中,却能充分保障我的粮食供应。到时候咱老张,就可以给你老张来一个比赛,看谁的粮食多,看谁最先撑不住,看谁最后要倒霉。说到胜算,这就是咱张大将军的胜算了。
张飞找准对方的软肋,立即付诸行动,点起手下一万多精兵,直奔张郃的大本营,一场激战就此展开。那么张飞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吗?
话说张飞率领养精蓄锐已经多时的人马,来在张郃的蒙头大营前面。一到就占据有利的地形,建立起坚固的营垒,将对方向外的通道严密堵死;然后凭借深沟高垒,与对方打起军粮消耗战来。你会问了,那张郃原本也是沙场名将,难道就没有预料到会出这样的状况吗?其实,他是有所预料的,而且也有避险的方案:就是快进快退,抢够人以后尽快撤离。但是他却没料到,对手张飞不仅脑袋转得快,行动更快,赶在前头挡住了自己。为今之计,只有向对方挑战,争取杀出一条退路了。可是,山下面的张飞,很冷静,很淡定,任凭你叫喳喳怒吼大骂,就是不主动应战。这一对峙,就对峙了五十多天。《华阳国志》卷六说是:“张飞等进军宕渠之蒙头,距郃,相持五十余日。”所谓“距郃”者,即阻断张郃也,这两个字用得真是准确到位之极。
五十多天之后,张飞心中估计,对方断粮已经不是一天两天,军心散了,体力垮了,火候也到了。于是亲自指挥一支精锐军队,悄悄从茂密丛林之中,摸到对方身后建立在荡石的营寨,突然发起猛攻;将对方拦腰切成两段之后,然后对张郃所在的蒙头大营,进行前后夹击。面对张飞这一手狠招,张郃彻底受不住了。眼看对方的精兵猛将,如同潮水一般,从前后两边涌来,而自己的前后两段,却无法相互支援,张郃被迫抛弃胯下的宝马,在身边十几名侍卫的保护下,丢下大部队,连滚带爬穿越丛林,溜出包围圈,狼狈逃回汉中。这一场大战,终于以张飞大获全胜而告终。
宕渠之战,是张飞自从追随刘备参军以来,三十多年用兵生涯中,最为辉煌的胜利。这场大战中,他不仅能够身先士卒,冲锋陷阵,表现出一员体力型作战猛将的本色;同时又能发挥智慧,深入思考,充分利用地理条件,针对敌人弱点,制定正确的战略方针,从而显示出智力型统兵主帅的风范。他不仅用这场辉煌的胜利,证明蜀汉五虎上将的风头,要盖过曹魏的五虎上将;而且还圆满完成大哥刘备交给的战略任务,使益州的东北部,从此得到稳定和安宁,《三国志》卷三十六《张飞传》说是“巴土获安”。综合用兵才能和历史作用两方面,张飞完全应当评为蜀汉战将型名将中,仅次于关羽的亚军。
可惜的是,六年之后,张飞奉命动员一万精兵,讨伐孙吴。出发前,被身边警卫队的张达、范强刺杀。一代名将,就以这样令人惋惜的方式结束了一生。 ↑返回顶部↑
张飞听了勃然大怒,高声传令:把严颜拖出去斩首示众。严颜视死如归,神色不变,又顶了张飞两句:“斫头便斫头,何为怒邪!”砍脑袋就砍脑袋,你发怒干什么!结果张飞对严颜的骨气很是欣赏,当场把他释放不说,还作为上宾热情对待。
史书中对这场战役的具体作战经过一笔带过,却把张飞和严颜的对话忠实记录在案,可见对此更加重视。而这一历史场景,确实也很精彩。在严颜这一方,前面四句回答可谓义正辞严,很有骨气;后面两句不仅视死如归,更是暗含讽刺:砍脑袋就砍,发怒干什么!言外之意,你恼羞成怒了吧,我的话戳到你的痛处了吧,哈哈!把严颜的硬骨头精神展现无余。其实呢,写严颜,根本目的还是为了衬托张飞。张飞越是被对方斥责、顶撞甚至讥讽,他反而越是欣赏对方,这才能够显示出他那罕见的度量。总之,张飞在这里的形象,已经不是一个粗鲁残暴的武夫,而是一位心胸宽广、赏识人才的君子。
但是,如果这杯茶只品到这里,真正的味道其实还没有品出来。真正的味道在哪里?就是张飞处置严颜的背后,他在政治上的深谋远虑和细密考量。
严颜的籍贯和家族,陈寿《三国志》完全没有记载。但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地方志,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缺憾。书中卷十二记载严颜是“临江人”。这临江县,是巴郡的属县,即今重庆市的忠县。古代巴蜀的巴,是以现今重庆市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包括了所谓的“三巴”,即巴郡和相邻的巴东、巴西两郡。当时这个地区的民风,据《华阳国志》卷一记载,有两大相互关联的特点:一是“其民质直”,即朴实耿直。二是尚武精神,将领出现多,所以俗语总结为“巴有将,蜀有相”。而严颜的严氏家族,又是临江县的土著大族:“临江县:严、甘、文、杨、杜,为大姓。”孙吴的名将甘宁,就出自临江县的甘氏家族。而严颜家族,排名高居五大家族的第一名,地位还在甘氏家族之上。严颜之所以会有非凡的骨气,一是深受本地耿直民风的熏陶,生性就当不来软骨头。二是他的家族是当地第一名门,他不能给本家族丢脸。三是他就在巴郡家乡本地,保卫第一军事要塞,更不能给本地的将领群体丢脸。
知道了严颜的背景和性格,再来看张飞对待严颜的一系列举动,就不仅仅是一般性的君子风度,而是极具政治眼光的深谋远虑了。深谋远虑至少有三点:第一,严颜既是巴郡将领群体的代表,又是巴郡地方大族的代表,优待他,对于争取益州本土上层社会强势群体的支持,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示范带头作用。第二,严颜的性格朴实耿直,一旦成为座上宾,他会尽心尽力帮助你,而不会搞阴谋,耍诡计。第三,要想获得严颜的真心支持,必须先给足严颜的面子,让他充分表现出视死如归的硬骨头精神之后,然后再来释放他,这样才能保护他的形象不受损害,避免他以后被人耻笑,这就是争取严颜时在方法上的周密细致考虑。
明白了以上这三点,再来回味张飞的言行和举动,味道就真的是好得很了。这一切说明了什么?这充分说明,真实的张飞张三爷,哪里是戏剧当中只知道叫喳喳的粗鲁莽撞人,而是具有深谋远虑的细心周到人啊。《三国志》卷三十六《张飞传》说他宽大严颜之后,“飞所过战克,与先主会于成都”。从此张飞一路顺顺利利,就打到成都同刘备会师了。可见义释严颜收到的政治效果,确实非同一般地好。前面我们讲关羽的时候,讲他在樊城抓到勇将庞德,三下五除二就把庞德砍了脑袋。对比之下,张飞就比他的二哥,心思更加细致,考虑更加长远了。
前面讲关羽时说过,关羽有两个形象:一个是历史记载的,可以称为历史关公;另一个是文化塑造的,可以称为文化关公。张飞与他二哥很相似,也有两个形象,即历史张飞和文化张飞。但是,关羽形象变化的特点,是不断被美化,被拔高;而张飞形象变化的特点,则是一再被损害,被矮化,这实在是不公平。因此,认认真真替张飞维护一回应有的权利,正是我们认识他英雄本色的第一步。由此也可以看出,至少对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而言,孟子所说的“尽信书,不如无书”,是完全适用的。不是说这部小说写得不好,只不过是不能把它视为正规的史书来相信而已。其实,就是正规的史书,孟子的话也用得着,这在讲孔明的时候已经说过了。这正是:
义释严颜谋略在,张飞乃是细心人。
要想知道张飞在益州的宕渠如何大破曹魏名将张郃,请看下节。
二 威震宕渠
作为名将,张飞一生中最为辉煌的战功,要数他的宕渠之战。东汉建安十九年(214)夏秋之际,刘备攻占益州,马上把张飞安排到一个战略要地,也就是巴西郡,去兼任太守。张飞到巴西郡就任后不久,就演出了一出威震宕渠的大好戏码,杀得曹军的虎将张郃落荒而逃。那么刘备为何要派张飞去当巴西郡的太守?宕渠之战是怎么发生的?张飞的表演又有哪些精彩的看点?张飞又在当地为后世留下了什么样的美丽风景线呢?
先讲第一个问题,刘备为何要派张飞去当巴西郡的太守?这个任命,与当时刘备和曹操双方,在益州争夺的战略大背景密切相关。原来,刘备在这时虽然打下了益州的大部分地盘,却剩下最北边的一个汉中郡,还在割据者张鲁的手中。这个汉中郡,是从关中平原进入成都平原的主要通道,战略地位相当重要。而当时割据汉中的张鲁,是道教早期分支——五斗米教的首领,在汉中拥有众多教徒,早就建立起一个政教合一性政权,下设数量众多的“治”,也就是具有行政功能的教区,成为益州北面的严重威胁。当初益州的统治者刘璋,之所以把刘备远远从荆州请进益州,就是要让刘备为自己去对付这个张鲁;结果张鲁没有拿下,自己先倒被刘备拿下了。刘备成为益州的新主人,眼睛同样盯上张鲁。怎么办呢?就把老弟张飞派往巴西。因为这巴西郡地盘不小,北面与汉中郡有很长一段接壤。把张飞派到这里,就是要把这巴西郡,首先打造成益州东北方的可靠屏障,然后以此为据点,进一步把汉中郡拿下,从而完全控制益州。
但是,另一个人也盯上了汉中张鲁,而且抢先下了手,他是谁?就是刘备的生死冤家曹操。张飞到巴西就任之后的建安二十年(215)秋天,曹操亲自翻越秦岭,一举拿下汉中,然后留下夏侯渊、张郃、徐晃三员大将在此镇守,自己高奏凯歌回了北方。接下来镇守汉中的曹军,借助胜利形势不断向南侵入巴西郡。这样一来,张飞肩上的担子,就倍加沉重了。
这年十一月,曹魏一位同样姓张的大将,率领大军气势汹汹杀进巴西郡,要给张飞好看。一笔难写两个张字嘛,是谁这样不给张三爷面子呢?
来者张郃,字俊乂,冀州河间郡鄚县(在今河北省任丘市)人氏。久经沙场,名列曹魏异姓五虎上将之一。后来诸葛亮在街亭一战失利,就是吃了他的大亏。此番他领兵杀来,是奉曹操的特殊指令。什么指令?就是不要地盘,只要人口。抢到的人口,一律押回汉中,名副其实的抢人。那么曹操为什么要抢人呢?“三国探客”告诉你。
原因之一,是当时的人口资源非常之紧缺。原来,东汉末年的社会大动乱,战争不断,疾病流行,灾害频发,造成了人口急剧减少。减少到何等程度?曹操的诗歌《蒿里行》说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十遗一,念之断人肠。”但是更能说明问题的,还是具体的数据。东汉后期大动乱之前,全国在册人口将近五千万。大动乱之后,幸存人口只有原来的十分之一左右。在此基础上出现的三国,虽然经过长时间的养育,也只增长了百分之五左右。蜀汉灭亡时才将近一百万人,孙吴灭亡时二百三十万人,曹魏灭亡时将近四百五十万人,三国加起来也不过七百八十万人左右,这就是供给三方竞争表演的人口资源。人口紧缺,所以曹操要张郃来抢人,但这只是原因之一。
原因之二,是张郃所进攻的巴西郡,民风非常有特色。什么特色呢?原来,这巴西郡与相邻的巴东郡和巴郡,合称“三巴”。三巴地区,是古代巴国的故地。上一节讲过,当时这个地区民众的个性,有两大相互关联的特点:一是性格耿直,二是崇尚勇武。这样的民众,正是当兵打仗的大好材料。所以曹操派张郃来这里抢人,不仅是要抢普通的劳动力,更是要抢优质的后备兵源。关于这一点,下面还有补充。
这年寒冬十一月,张飞在巴西郡的首府阆中(今四川省阆中市)得到军情急报,说是对方的张郃,从汉中郡的首府南郑县(今陕西省汉中市),向正南方向杀来,已经占领阆中东南面的宕渠县(今四川省渠县东北),正在这一带大量抢夺人口。张飞一面命令继续搜集对方的动向情报,一面动员人马准备迎战。那么张郃为何将抢人的目标锁定在宕渠县呢?
原因有二:第一,从汉中打进巴西郡,就有一条叫做宕渠水的河流,向南流向宕渠县。上游,现今叫南江;下游,现今叫渠江。沿着河流行军,不会缺乏水源。第二,这条河流直通的宕渠县,是张郃抢人最理想的地方。为什么?因为《华阳国志》卷一记载,这宕渠县,是一个古代部族的国都。这个部族,擅长使用木板制作的盾牌,冲锋陷阵,所以叫做板楯蛮,英勇善战,闻名天下。汉高祖刘邦最初起兵攻占关中,打前锋的就是板楯蛮。到了东汉,板楯蛮依然屡建战功,被称为“神兵”。所以这宕渠县,就是当时天下精兵的著名原产地之一。说到这里,张郃直奔宕渠抢夺人口的玄机,就很清楚了。
张飞奉命来到巴西郡,打造保卫大后方的可靠屏障;而张郃却奉命杀进此地,要来抢人。两位姓张的名将,即将施展本事较量一番。那么张飞会有制服张郃的胜算吗?
后世的戏剧舞台上,张飞完全是粗线条的莽撞人模样,就像唱词中唱的,“黑脸的张飞叫喳喳”。如果你以为张飞,真的就是这副叫喳喳的模样,那就大错特错了。此刻的他,正在平心静气做临战之前的功课,因为他又得到进一步的军情密报:说是张郃的大本营,就建立在宕渠县城西南方的蒙头、荡石一带。这巴西郡的地理状况,他是早就摸透了的。为什么呢?因为一年前他同诸葛亮、赵云一起,从荆州进入益州增援刘备,但拿下江州义释严颜之后,他们就分头行动了。张飞独自向北,进攻的目标正是这巴西郡。紧接着他又出任巴西郡太守,一年来在辖区各地巡察,对此处的山川河流,包括张郃建立大本营的蒙头、荡石,他又细细走了一遭。凭借对地理的熟悉,再加上沙场作战的丰富经验,张飞终于找准对方的软肋,从而有了一招制敌的胜算。张飞不寻常,值得做榜样,不仅保持了万人莫敌的猛将本色,还展示出善于运用智慧的主帅风范来。那么他的胜算,究竟是什么呢?
讲解战争,必须熟悉地理,所以现场考察,是必须做的功课。张郃大本营的所在地,史书上叫做蒙头、荡石,后来叫做八濛山,位于现今四川省渠县的东北约三公里。笔者现场考察发现,此处的地形极为奇特:渠江在这里,沿着顺时针方向,先是从北向南,然后又从南向北,绕了几乎是整整三百六十度的大圆环,最后形成一个开口小而腹部大的口袋形地区。这块口袋形地区,现今叫做元渡坝,腹部是一片相对平坦的原野,东西最宽处大约三公里,南北最长处约三点三公里,面积超过三平方公里。狭窄的开口处,最宽只有五百米左右,而陡峭的八濛山,就扼守在最窄的开口处。相传因连绵起伏的八座山峰,经常云雾蒙蒙,故而得名八濛。通往腹部的山间小路,崎岖而狭窄,悬崖峭壁,惊心动魄。
史书所说的蒙头、荡石。顾名思义,就是八濛山最突出的头部,以及山上有飞石动荡滚下来的地方。张郃把大本营设在这里,意图何在呢?你想想,他大老远跑来什么?不是来抢人吗?抢到的人成百上千,集中在哪里最好呢?既不容易偷偷跑掉,又不用耗费资源建立安置房呢?当然是这块地形奇特的大口袋呀。四周是滔滔江河水,天然的隔离带。只消把分批抢来的人,往口袋中一放,然后派重兵把开口处的对外通道卡死,不就行了吗?一言以蔽之,这是张郃精心挑选的一处天然集中营。
但是,在张飞眼里,这个集中营却有一道致命的软肋。什么软肋呢?就是粮食供应有严重问题。对方上万人马,深入我方地盘,至少有六百里之遥。军粮供应不上,只有就地去抢。如今又将大本营建立在蒙头、荡石所在的山上,到外面抢粮的通路,就只有北面一个方向,而东侧、西侧和南面,都被口袋形的滔滔江河水所阻断。如果我老张出动大军,把你北面对外的通道牢牢堵死,不出一个月,你老张就会缺粮断炊。而我位于西北方只有二百里的大本营阆中,却能充分保障我的粮食供应。到时候咱老张,就可以给你老张来一个比赛,看谁的粮食多,看谁最先撑不住,看谁最后要倒霉。说到胜算,这就是咱张大将军的胜算了。
张飞找准对方的软肋,立即付诸行动,点起手下一万多精兵,直奔张郃的大本营,一场激战就此展开。那么张飞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吗?
话说张飞率领养精蓄锐已经多时的人马,来在张郃的蒙头大营前面。一到就占据有利的地形,建立起坚固的营垒,将对方向外的通道严密堵死;然后凭借深沟高垒,与对方打起军粮消耗战来。你会问了,那张郃原本也是沙场名将,难道就没有预料到会出这样的状况吗?其实,他是有所预料的,而且也有避险的方案:就是快进快退,抢够人以后尽快撤离。但是他却没料到,对手张飞不仅脑袋转得快,行动更快,赶在前头挡住了自己。为今之计,只有向对方挑战,争取杀出一条退路了。可是,山下面的张飞,很冷静,很淡定,任凭你叫喳喳怒吼大骂,就是不主动应战。这一对峙,就对峙了五十多天。《华阳国志》卷六说是:“张飞等进军宕渠之蒙头,距郃,相持五十余日。”所谓“距郃”者,即阻断张郃也,这两个字用得真是准确到位之极。
五十多天之后,张飞心中估计,对方断粮已经不是一天两天,军心散了,体力垮了,火候也到了。于是亲自指挥一支精锐军队,悄悄从茂密丛林之中,摸到对方身后建立在荡石的营寨,突然发起猛攻;将对方拦腰切成两段之后,然后对张郃所在的蒙头大营,进行前后夹击。面对张飞这一手狠招,张郃彻底受不住了。眼看对方的精兵猛将,如同潮水一般,从前后两边涌来,而自己的前后两段,却无法相互支援,张郃被迫抛弃胯下的宝马,在身边十几名侍卫的保护下,丢下大部队,连滚带爬穿越丛林,溜出包围圈,狼狈逃回汉中。这一场大战,终于以张飞大获全胜而告终。
宕渠之战,是张飞自从追随刘备参军以来,三十多年用兵生涯中,最为辉煌的胜利。这场大战中,他不仅能够身先士卒,冲锋陷阵,表现出一员体力型作战猛将的本色;同时又能发挥智慧,深入思考,充分利用地理条件,针对敌人弱点,制定正确的战略方针,从而显示出智力型统兵主帅的风范。他不仅用这场辉煌的胜利,证明蜀汉五虎上将的风头,要盖过曹魏的五虎上将;而且还圆满完成大哥刘备交给的战略任务,使益州的东北部,从此得到稳定和安宁,《三国志》卷三十六《张飞传》说是“巴土获安”。综合用兵才能和历史作用两方面,张飞完全应当评为蜀汉战将型名将中,仅次于关羽的亚军。
可惜的是,六年之后,张飞奉命动员一万精兵,讨伐孙吴。出发前,被身边警卫队的张达、范强刺杀。一代名将,就以这样令人惋惜的方式结束了一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