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名将:一个历史学家的排行榜_分卷阅读_14(1 / 4)
张辽字文远,东汉并州雁门郡马邑县人氏。马邑县,在今山西省朔州市。史书上说,他家原本姓聂,三个耳的聂,后来为了避开仇家,改姓张了。当时因为种种原因,改姓的很多,是社会风俗中值得注意的社会风俗现象。这马邑县接近北方边关,民风尚武,所以张辽年轻时就武艺超群,力量出众。他的大同乡吕布,也是同样情况。并州的刺史丁原,就是吕布最初的上司,看中了张辽,让他当了领兵将领。东汉末年董卓之乱,张辽先是被董卓收编。董卓被吕布杀死,他又变成吕布的部下。吕布被董卓的残余势力赶出长安,张辽也跟着吕布跑到东边的徐州安身。建安三年(198),吕布被曹操消灭,张辽成了曹操手下战将,从此效力二十五个年头,直到黄初三年(222)病死在前线。
一进曹操的企业公司,张辽马上就给老板献上了一份见面礼,礼品的名称叫做“孤胆劝降昌狶”。当时的徐州,有多股武装势力盘踞。吕布在徐州当家的时候,他们拥护吕布。吕布被曹操消灭后,他们就面临两难的选择:追随曹操,害怕曹操追究过去的污点;对抗曹操,又害怕遭到吕布那样被消灭的下场。而这些武装首领中,有一个昌狶,盘踞在东海郡,他的大本营,就设在三公山的山上。三公山,在今山东省郯城县东北。曹操派遣张辽,与夏侯渊一同前去围剿。激战几个月,张辽的刀把子没有拿下昌狶,倒是他的嘴皮子把昌狶拿下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细心的张辽沿着包围圈视察,发觉对方射出来的利箭渐渐稀少了不说,那站在高处的昌狶,还一直用眼睛注视着自己。张辽就向夏侯渊说:“昌狶这种表现,说明他心里边正在为难,是继续打还是投降。我想同他搭话,或许可以诱导他投降。”于是他走上前去,高声叫道:“曹公有命令,让我张辽向你们传达!”昌狶果然走上前来,与张辽对话。张辽隔着包围圈,向昌狶说道:“曹公神明威武,正在用德泽团结四方,先来投诚的将会受到重大奖励!”昌狶终于同意投降,张辽竟然单身一人,进了三公山上对方的营寨,到昌狶的家中与其亲属见面。昌狶非常放心和高兴,就随同张辽去见曹操。曹操重赏昌狶之后,又派昌狶回去,为自己镇守东海郡。
张辽拿下昌狶,一靠胆大,二靠心细,三靠软硬兼施。曹操看出他是当优秀将领的好材料,从此重点培养。接下来,他又建立了一场更辉煌的战功,这是什么战功呢?
建安十二年(207)五月,曹操为了安定北方,统领大军前往幽州,去征服强大的乌丸族武装力量。这乌丸族是当时幽州的草原民族,铁骑兵团极为骁悍,所向无敌。袁绍被曹操打败之后,他的儿子袁尚、袁熙,跑到乌丸族那里去躲避,两股势力结合,曹操很不放心,于是亲自动了手。
乌丸族武装力量活动的中心,是在柳城,在今辽宁省朝阳市。从华北平原前往柳城,最为近便的道路,是从东北方向,经过现今河北秦皇岛一带的滨海地区。但是在当时,这条道路在夏天和秋天,经常因为天降暴雨而被洪水淹没,根本无法通行。最初曹操不了解情况,就走了这条道路。等到他在碣石山上大发诗兴,吟诵出“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不朽名篇《观沧海》之后,七月间的洪水已经将前面的道路变成一片汪洋。好在他找到一位当地的高人,名叫田畴,来当自己的向导。这田畴极为熟悉当地情况,就带领曹操改走另外一条小路:这条路先往北,翻越卢龙塞,也就是现今河北省迁西县东北喜峰口一带的边塞;然后再转向东北,就可以直达柳城。曹操依计而行,大军来到距离柳城只有二百里路时,才被对方发觉。乌丸族首领蹋顿,立即出动几万骑兵,赶向西边应战。此时此刻,张辽作精彩表演的机会就来临了。
这年八月,双方在白狼山陡然相遇。白狼山,即今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自治县的白鹿山。曹操站在山上,望见对方黑压压的骑兵飞驰而来,一望无边,心想今天必有一场恶战。正在思考对策之时,张辽走上前来,主动请战,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曹操马上下定决心,当场任命张辽为先锋,还把自己手中的指挥旗,当时叫做“麾”,亲手交给张辽。这杆指挥旗是军队指挥大权的标志,平常都是曹操自己紧握在手里,指挥千军万马,很少交给别人。今天把它交给张辽,就是把全军的胜负放在他的肩上。
张辽深感重任在肩,却很有信心。为什么有信心?“三国探客”告诉你。因为胆大而又心细的他,刚才在山上已经作了周密的观察和考虑:对方的骑兵虽然铺天盖地,但是并没有严密合理的阵势和队形,松松散散我行我素,缺乏相互配合和支持。这样的队伍,不仅形不成整体的战斗力,而且一旦局部遭受重大的打击,就会出现全盘的混乱。因此,对方人数虽多,却并不可怕。正是心中有了底,他才会去主动请战;曹操也正是有了同样的观感,也才会断然下令发起猛攻。
这一年的张辽三十九岁,体力精力正当旺盛不说,沙场上又身经百战,经验也正丰富。只见他手中挥动指挥旗,策马如飞,带领精锐铁骑兵团,向敌军最为薄弱和混乱的地方冲锋:哪里薄弱就打到哪里,哪里混乱就打到哪里。这种正规而有效的专业性打法,很快就把对方的几万骑兵,分割成零碎的小块,完全没有还手之力。这一战,当场斩杀对方最为强悍的总头领蹋顿,以及一大批将领,还俘虏了二十多万投降的士兵和民众,取得完全的胜利。张辽就以白狼山大捷的辉煌战功,为自己的整个三〇年代画上圆满的句号。
但是,张辽也是人,是人就会出现缺点。白狼山大捷之后,张辽开始出现人性上的毛病了。这是什么毛病呢?他又会怎样来对待呢?
白狼山大捷,奠定了张辽的名将地位。名气大了,就有点骄傲了,因而开始出现盛气凌人不好相处的毛病,史书称之为“任气”。
当时,平定了乌丸的曹操,开始筹划向南面荆州的刘表用兵,于是把张辽、于禁、乐进,三位重量级名将,安排到邻近荆州的军事据点驻扎,作为前期的准备。《三国志》卷二十三《赵俨传》上说:“时于禁屯颍阴,乐进屯阳翟,张辽屯长社;诸将任气,多共不协。使赵俨并参三军,每事训喻,遂相亲睦。”于禁驻扎的颍阴县,乐进驻扎的阳翟县,张辽驻扎的长社县,分别在今河南的许昌市,禹州市,长葛县,形成三角形,相距都只有几十里路。大家都是名将,驻地又连在一起,三只老虎就开始发生冲突,很多事情不能和谐共处。曹操怎么办?他从自己的心腹幕僚中,选了很会做思想工作的赵俨,去当这三支军队的参谋长。每逢三只老虎出现矛盾,赵俨就要训导劝解。看到老板曹操如此重视上心,再加上这赵俨也确实会开导人,三只老虎认识到自己的毛病,就和和睦睦相处共事了。
三只老虎中,跑得最快而进步最大的,就要数张辽。也正是因为能够痛下决心,彻底改掉毛病,所以他才能建立更加辉煌的战功,这就是威震孙吴的逍遥津之战。
建安二十年(215),一直在东南方向淮南用兵的曹操,决定改变目标,去进攻西面汉中的张鲁。在此之前,他在淮南与孙权有过多次较量。从淮南离开之际,他留下张辽、乐进、李典三员将领,统领七千人马,镇守淮南的军事重镇合肥。张辽、乐进,是前面三只老虎中的两只。新加上的这李典,也是军中的狠角色,算得上是一只老虎,于是又形成三只老虎在一起的局面,而且还都在同一座合肥城的笼子当中。很明显,要是张辽此前没有改掉毛病,此番合肥城中就会有好戏看了。那么张辽的表现究竟如何呢?
据《三国志》卷十七《张辽传》记载,曹操离开淮南之前,也安排了一位信得过的文职人员,叫做薛悌,来当合肥驻军三只老虎的协调人和监督人,正式官名叫做护军。还给薛悌留下一封密封好的指令,这种上级的指令,当时被称为“教”。曹操还在信封边上写了四个字:“贼至乃发。”意思是敌人来了才准打开信封。要知道曹操如何对手下的将领,进行遥控性的指挥,眼前就是生动典型的例子。
这年八月,孙权果然亲自出动十万大军,从长江进入巢湖,大举进攻巢湖北岸边不远的合肥城池。于是薛悌与三只老虎一起拆开信封,只见上面写了四句话:“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什么意思呢?如果孙权亲自前来进攻的话,由张、李二位将军出城迎战,乐将军守卫城池,薛护军不准参战。薛悌是文职人员,不准他参战很容易理解。三只老虎总要有一只看家,把乐进留下也可以理解。但是,为何要主动出城去打一仗?又为何要派张辽与李典出城去打?这两个问题,不要说后世,就连当时守卫城池的众将官中,也有很多人不明白。孙权号称有十万大军,而我们才区区七千人马,明摆着寡不敌众,主公怎么会下这样的指令呢?我们应当赶紧向主公请求增派援军才对啊!
然而张辽却完全明白了曹操的用意。那么曹操究竟是什么用意呢?张辽又会怎样去体现曹操的用意呢?答案在哪里?“三国探客”告诉你。
张辽心思很细,又在曹操手下征战了十七个年头,所以对曹操用兵的深沉考虑,能够充分心领神会。《三国志》卷十七《温恢传》中说,当时一位擅长军事的地方大员,名叫温恢,就对张辽有四个字评语:“素知王意。”可见素来知道魏王曹操的心意,已经成为张辽为人的特点。在他看来,为何要出城去打一仗呢?这是因为,一旦孙权亲自来进攻,带来的军队,肯定比我方要多。以弱对强的态势下,龟缩在城里被动挨打,下场很可能是失败。最好是首先出城打一仗,打出士气,打出威风,然后再退回来坚守,才有旺盛的斗志和充分的信心。因此,第一仗不仅要打,而且还要打好。那么为何要派自己与李典配对呢?张辽就更加清楚了。一是主公要自己起带头作用,而且也相信自己能够起好带头作用。二是李典为人,虽然个性很强,不好相处,但是性格直爽,在国家利益面前,能够服从大局,与自己同心协力。把曹操的用意领会透了,张辽立马采取行动坚决贯彻之。
首先,他把曹操要求出城打一仗的用意,公开向大家说明。看到大家的反应依然畏缩犹豫,他就故意做出愤怒的样子,慷慨表态说:“成败在此一举,如果诸君有所怀疑,我张辽就单独出城去迎战!”这是用激将法来激大家,也是在激李典。
然后,他又转向李典问道:“李将军,意下如何?”进一步激李典。李典哪里经得住他这般手段,立马断然回答道:“这是国家大事,就看张将军的打算怎样了!难道此时此刻,我会因为个人恩怨而忘了公家的道义吗!”
张辽等的,就是他这一句话。当晚,招募了八百名敢死队勇士,好好犒劳安歇。次日凌晨天还没亮,两位名将突然杀出城去。对方正在睡梦当中,根本没有想到,明显处于弱势的曹军,竟敢杀出城来,赶忙仓促应战。张辽身披铠甲,手持长戟,带头冲进敌阵,当场斩杀对方两员大将。他接着又高声报出自己的名字,径直冲向对方的中军大旗之下的主帅孙权。孙权见势不妙,连忙登上一座大墓冢,在卫队的严密保护下等待救援。张辽在下面怒骂,要孙权下来决一死战。这时,孙吴的援军赶到,张辽这才杀开一条血路,得胜回城去了。这一仗,算是张辽对孙权的热情迎接,接下来,他还要对孙权热情送别。
这合肥城池本来就修得坚固异常,打了胜仗之后又士气高昂,张辽坚守十多天,对方毫无进展,决定撤军。合肥位于巢湖北岸一条河流的北岸,这条河流就是著名的肥水。孙吴船队停靠在河流上的逍遥津渡口,渡口上有座简易木桥,连接肥水的南北。当孙权和最后一批将士,准备从北岸上船离去时,一直在城头上观察动静的张辽,早就在等这一刻。他指挥一支轻骑兵,又飞快杀出城去,直奔孙权。孙权来不及登舟,赶紧上马奔上木桥,到南岸去上船。等到孙权一过,卫队赶紧把桥板砍断,切断通路。张辽一直追到断桥边,这才收住马韁。要不是孙权的马儿跑得快,手下的卫兵动作也快,当天他就变成为张辽的俘虏了。张辽热情送别孙权之后,从此威名震动孙吴。现今合肥城中的逍遥津公园,风光如画,是著名的三国名胜古迹,可以在此领略张辽当年的风姿。另外,郊外的曹魏合肥新城遗址,也是考察三国军事防御设施的好去处。
合肥逍遥津之战,张辽以七千人马对抗孙权十万大军,是三国城池保卫战中,以弱胜强的经典。他之所以能取得辉煌胜利,除了勇敢、谋略之外,做事细心,领会指令,知错必改,提升自己,搞好团结,这些人性的闪光品质,同样是重要的因素。综合他一生的辉煌战功和重要贡献,他在曹魏的战将型名将中,应当评为仅次于邓艾的第二名。
纵观张辽的一生,他成为曹操的战将时,不多不少正好三十岁。从人性的角度看,在这之前,他跟的三个老板都不行:丁原太平庸,董卓太残暴,吕布又太反复无常。老板不行,他这个员工空有一身的本事,也没有做出什么拿得上台面的成就。不怪他无能,怪他跟错人,可见选对老板,对自己的一生发展很重要。到了三十岁头上,张辽有幸跟了非凡的新老板曹操,从此就开始大放光彩。孔子说:“三十而立。”立的意思,按照真正算得上《论语》权威的杨伯峻先生解释,是指为人站得住,做事有把握。张辽跟了曹操,很快就在将领的行列中站住脚了,做出出色的贡献了。从这个意思上说,用“三十而立”来形容刚好三十岁的张辽,就再合适不过了。这正是:
主人选对光芒放,而立之年出战功。
关于张辽就讲到这里。下面要将曹魏战将型名将的第三名许褚。
战将型名将第三名——许褚
身边的许褚心急火燎,也不管曹操同意不同意,架起曹操就奔往河边的渡船上。刚刚才爬上船,马超骑兵已经赶到岸
大智虎侯
曹魏的名将群体中,有一类特殊名将,人数不多,承担的任务却极端重要,就是充当曹操的卫士长。曹操在战争风云中开创大业,碰到的危险局面多得数不清,全靠忠诚的卫士长排忧解难,否则性命堪忧,三国的历史也要改写。今天讲的这位,是解救曹操次数最多的卫士长,大名鼎鼎的许褚。那么许褚最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成为曹操的卫士长之后,解救了几次曹操?解救过程有哪些精彩的看点?他为何会得到“虎侯”的美名?如果从人性的角度去观察,他还有什么样的可贵品质,能够给后世有益的启示呢? ↑返回顶部↑
一进曹操的企业公司,张辽马上就给老板献上了一份见面礼,礼品的名称叫做“孤胆劝降昌狶”。当时的徐州,有多股武装势力盘踞。吕布在徐州当家的时候,他们拥护吕布。吕布被曹操消灭后,他们就面临两难的选择:追随曹操,害怕曹操追究过去的污点;对抗曹操,又害怕遭到吕布那样被消灭的下场。而这些武装首领中,有一个昌狶,盘踞在东海郡,他的大本营,就设在三公山的山上。三公山,在今山东省郯城县东北。曹操派遣张辽,与夏侯渊一同前去围剿。激战几个月,张辽的刀把子没有拿下昌狶,倒是他的嘴皮子把昌狶拿下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细心的张辽沿着包围圈视察,发觉对方射出来的利箭渐渐稀少了不说,那站在高处的昌狶,还一直用眼睛注视着自己。张辽就向夏侯渊说:“昌狶这种表现,说明他心里边正在为难,是继续打还是投降。我想同他搭话,或许可以诱导他投降。”于是他走上前去,高声叫道:“曹公有命令,让我张辽向你们传达!”昌狶果然走上前来,与张辽对话。张辽隔着包围圈,向昌狶说道:“曹公神明威武,正在用德泽团结四方,先来投诚的将会受到重大奖励!”昌狶终于同意投降,张辽竟然单身一人,进了三公山上对方的营寨,到昌狶的家中与其亲属见面。昌狶非常放心和高兴,就随同张辽去见曹操。曹操重赏昌狶之后,又派昌狶回去,为自己镇守东海郡。
张辽拿下昌狶,一靠胆大,二靠心细,三靠软硬兼施。曹操看出他是当优秀将领的好材料,从此重点培养。接下来,他又建立了一场更辉煌的战功,这是什么战功呢?
建安十二年(207)五月,曹操为了安定北方,统领大军前往幽州,去征服强大的乌丸族武装力量。这乌丸族是当时幽州的草原民族,铁骑兵团极为骁悍,所向无敌。袁绍被曹操打败之后,他的儿子袁尚、袁熙,跑到乌丸族那里去躲避,两股势力结合,曹操很不放心,于是亲自动了手。
乌丸族武装力量活动的中心,是在柳城,在今辽宁省朝阳市。从华北平原前往柳城,最为近便的道路,是从东北方向,经过现今河北秦皇岛一带的滨海地区。但是在当时,这条道路在夏天和秋天,经常因为天降暴雨而被洪水淹没,根本无法通行。最初曹操不了解情况,就走了这条道路。等到他在碣石山上大发诗兴,吟诵出“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不朽名篇《观沧海》之后,七月间的洪水已经将前面的道路变成一片汪洋。好在他找到一位当地的高人,名叫田畴,来当自己的向导。这田畴极为熟悉当地情况,就带领曹操改走另外一条小路:这条路先往北,翻越卢龙塞,也就是现今河北省迁西县东北喜峰口一带的边塞;然后再转向东北,就可以直达柳城。曹操依计而行,大军来到距离柳城只有二百里路时,才被对方发觉。乌丸族首领蹋顿,立即出动几万骑兵,赶向西边应战。此时此刻,张辽作精彩表演的机会就来临了。
这年八月,双方在白狼山陡然相遇。白狼山,即今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自治县的白鹿山。曹操站在山上,望见对方黑压压的骑兵飞驰而来,一望无边,心想今天必有一场恶战。正在思考对策之时,张辽走上前来,主动请战,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曹操马上下定决心,当场任命张辽为先锋,还把自己手中的指挥旗,当时叫做“麾”,亲手交给张辽。这杆指挥旗是军队指挥大权的标志,平常都是曹操自己紧握在手里,指挥千军万马,很少交给别人。今天把它交给张辽,就是把全军的胜负放在他的肩上。
张辽深感重任在肩,却很有信心。为什么有信心?“三国探客”告诉你。因为胆大而又心细的他,刚才在山上已经作了周密的观察和考虑:对方的骑兵虽然铺天盖地,但是并没有严密合理的阵势和队形,松松散散我行我素,缺乏相互配合和支持。这样的队伍,不仅形不成整体的战斗力,而且一旦局部遭受重大的打击,就会出现全盘的混乱。因此,对方人数虽多,却并不可怕。正是心中有了底,他才会去主动请战;曹操也正是有了同样的观感,也才会断然下令发起猛攻。
这一年的张辽三十九岁,体力精力正当旺盛不说,沙场上又身经百战,经验也正丰富。只见他手中挥动指挥旗,策马如飞,带领精锐铁骑兵团,向敌军最为薄弱和混乱的地方冲锋:哪里薄弱就打到哪里,哪里混乱就打到哪里。这种正规而有效的专业性打法,很快就把对方的几万骑兵,分割成零碎的小块,完全没有还手之力。这一战,当场斩杀对方最为强悍的总头领蹋顿,以及一大批将领,还俘虏了二十多万投降的士兵和民众,取得完全的胜利。张辽就以白狼山大捷的辉煌战功,为自己的整个三〇年代画上圆满的句号。
但是,张辽也是人,是人就会出现缺点。白狼山大捷之后,张辽开始出现人性上的毛病了。这是什么毛病呢?他又会怎样来对待呢?
白狼山大捷,奠定了张辽的名将地位。名气大了,就有点骄傲了,因而开始出现盛气凌人不好相处的毛病,史书称之为“任气”。
当时,平定了乌丸的曹操,开始筹划向南面荆州的刘表用兵,于是把张辽、于禁、乐进,三位重量级名将,安排到邻近荆州的军事据点驻扎,作为前期的准备。《三国志》卷二十三《赵俨传》上说:“时于禁屯颍阴,乐进屯阳翟,张辽屯长社;诸将任气,多共不协。使赵俨并参三军,每事训喻,遂相亲睦。”于禁驻扎的颍阴县,乐进驻扎的阳翟县,张辽驻扎的长社县,分别在今河南的许昌市,禹州市,长葛县,形成三角形,相距都只有几十里路。大家都是名将,驻地又连在一起,三只老虎就开始发生冲突,很多事情不能和谐共处。曹操怎么办?他从自己的心腹幕僚中,选了很会做思想工作的赵俨,去当这三支军队的参谋长。每逢三只老虎出现矛盾,赵俨就要训导劝解。看到老板曹操如此重视上心,再加上这赵俨也确实会开导人,三只老虎认识到自己的毛病,就和和睦睦相处共事了。
三只老虎中,跑得最快而进步最大的,就要数张辽。也正是因为能够痛下决心,彻底改掉毛病,所以他才能建立更加辉煌的战功,这就是威震孙吴的逍遥津之战。
建安二十年(215),一直在东南方向淮南用兵的曹操,决定改变目标,去进攻西面汉中的张鲁。在此之前,他在淮南与孙权有过多次较量。从淮南离开之际,他留下张辽、乐进、李典三员将领,统领七千人马,镇守淮南的军事重镇合肥。张辽、乐进,是前面三只老虎中的两只。新加上的这李典,也是军中的狠角色,算得上是一只老虎,于是又形成三只老虎在一起的局面,而且还都在同一座合肥城的笼子当中。很明显,要是张辽此前没有改掉毛病,此番合肥城中就会有好戏看了。那么张辽的表现究竟如何呢?
据《三国志》卷十七《张辽传》记载,曹操离开淮南之前,也安排了一位信得过的文职人员,叫做薛悌,来当合肥驻军三只老虎的协调人和监督人,正式官名叫做护军。还给薛悌留下一封密封好的指令,这种上级的指令,当时被称为“教”。曹操还在信封边上写了四个字:“贼至乃发。”意思是敌人来了才准打开信封。要知道曹操如何对手下的将领,进行遥控性的指挥,眼前就是生动典型的例子。
这年八月,孙权果然亲自出动十万大军,从长江进入巢湖,大举进攻巢湖北岸边不远的合肥城池。于是薛悌与三只老虎一起拆开信封,只见上面写了四句话:“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什么意思呢?如果孙权亲自前来进攻的话,由张、李二位将军出城迎战,乐将军守卫城池,薛护军不准参战。薛悌是文职人员,不准他参战很容易理解。三只老虎总要有一只看家,把乐进留下也可以理解。但是,为何要主动出城去打一仗?又为何要派张辽与李典出城去打?这两个问题,不要说后世,就连当时守卫城池的众将官中,也有很多人不明白。孙权号称有十万大军,而我们才区区七千人马,明摆着寡不敌众,主公怎么会下这样的指令呢?我们应当赶紧向主公请求增派援军才对啊!
然而张辽却完全明白了曹操的用意。那么曹操究竟是什么用意呢?张辽又会怎样去体现曹操的用意呢?答案在哪里?“三国探客”告诉你。
张辽心思很细,又在曹操手下征战了十七个年头,所以对曹操用兵的深沉考虑,能够充分心领神会。《三国志》卷十七《温恢传》中说,当时一位擅长军事的地方大员,名叫温恢,就对张辽有四个字评语:“素知王意。”可见素来知道魏王曹操的心意,已经成为张辽为人的特点。在他看来,为何要出城去打一仗呢?这是因为,一旦孙权亲自来进攻,带来的军队,肯定比我方要多。以弱对强的态势下,龟缩在城里被动挨打,下场很可能是失败。最好是首先出城打一仗,打出士气,打出威风,然后再退回来坚守,才有旺盛的斗志和充分的信心。因此,第一仗不仅要打,而且还要打好。那么为何要派自己与李典配对呢?张辽就更加清楚了。一是主公要自己起带头作用,而且也相信自己能够起好带头作用。二是李典为人,虽然个性很强,不好相处,但是性格直爽,在国家利益面前,能够服从大局,与自己同心协力。把曹操的用意领会透了,张辽立马采取行动坚决贯彻之。
首先,他把曹操要求出城打一仗的用意,公开向大家说明。看到大家的反应依然畏缩犹豫,他就故意做出愤怒的样子,慷慨表态说:“成败在此一举,如果诸君有所怀疑,我张辽就单独出城去迎战!”这是用激将法来激大家,也是在激李典。
然后,他又转向李典问道:“李将军,意下如何?”进一步激李典。李典哪里经得住他这般手段,立马断然回答道:“这是国家大事,就看张将军的打算怎样了!难道此时此刻,我会因为个人恩怨而忘了公家的道义吗!”
张辽等的,就是他这一句话。当晚,招募了八百名敢死队勇士,好好犒劳安歇。次日凌晨天还没亮,两位名将突然杀出城去。对方正在睡梦当中,根本没有想到,明显处于弱势的曹军,竟敢杀出城来,赶忙仓促应战。张辽身披铠甲,手持长戟,带头冲进敌阵,当场斩杀对方两员大将。他接着又高声报出自己的名字,径直冲向对方的中军大旗之下的主帅孙权。孙权见势不妙,连忙登上一座大墓冢,在卫队的严密保护下等待救援。张辽在下面怒骂,要孙权下来决一死战。这时,孙吴的援军赶到,张辽这才杀开一条血路,得胜回城去了。这一仗,算是张辽对孙权的热情迎接,接下来,他还要对孙权热情送别。
这合肥城池本来就修得坚固异常,打了胜仗之后又士气高昂,张辽坚守十多天,对方毫无进展,决定撤军。合肥位于巢湖北岸一条河流的北岸,这条河流就是著名的肥水。孙吴船队停靠在河流上的逍遥津渡口,渡口上有座简易木桥,连接肥水的南北。当孙权和最后一批将士,准备从北岸上船离去时,一直在城头上观察动静的张辽,早就在等这一刻。他指挥一支轻骑兵,又飞快杀出城去,直奔孙权。孙权来不及登舟,赶紧上马奔上木桥,到南岸去上船。等到孙权一过,卫队赶紧把桥板砍断,切断通路。张辽一直追到断桥边,这才收住马韁。要不是孙权的马儿跑得快,手下的卫兵动作也快,当天他就变成为张辽的俘虏了。张辽热情送别孙权之后,从此威名震动孙吴。现今合肥城中的逍遥津公园,风光如画,是著名的三国名胜古迹,可以在此领略张辽当年的风姿。另外,郊外的曹魏合肥新城遗址,也是考察三国军事防御设施的好去处。
合肥逍遥津之战,张辽以七千人马对抗孙权十万大军,是三国城池保卫战中,以弱胜强的经典。他之所以能取得辉煌胜利,除了勇敢、谋略之外,做事细心,领会指令,知错必改,提升自己,搞好团结,这些人性的闪光品质,同样是重要的因素。综合他一生的辉煌战功和重要贡献,他在曹魏的战将型名将中,应当评为仅次于邓艾的第二名。
纵观张辽的一生,他成为曹操的战将时,不多不少正好三十岁。从人性的角度看,在这之前,他跟的三个老板都不行:丁原太平庸,董卓太残暴,吕布又太反复无常。老板不行,他这个员工空有一身的本事,也没有做出什么拿得上台面的成就。不怪他无能,怪他跟错人,可见选对老板,对自己的一生发展很重要。到了三十岁头上,张辽有幸跟了非凡的新老板曹操,从此就开始大放光彩。孔子说:“三十而立。”立的意思,按照真正算得上《论语》权威的杨伯峻先生解释,是指为人站得住,做事有把握。张辽跟了曹操,很快就在将领的行列中站住脚了,做出出色的贡献了。从这个意思上说,用“三十而立”来形容刚好三十岁的张辽,就再合适不过了。这正是:
主人选对光芒放,而立之年出战功。
关于张辽就讲到这里。下面要将曹魏战将型名将的第三名许褚。
战将型名将第三名——许褚
身边的许褚心急火燎,也不管曹操同意不同意,架起曹操就奔往河边的渡船上。刚刚才爬上船,马超骑兵已经赶到岸
大智虎侯
曹魏的名将群体中,有一类特殊名将,人数不多,承担的任务却极端重要,就是充当曹操的卫士长。曹操在战争风云中开创大业,碰到的危险局面多得数不清,全靠忠诚的卫士长排忧解难,否则性命堪忧,三国的历史也要改写。今天讲的这位,是解救曹操次数最多的卫士长,大名鼎鼎的许褚。那么许褚最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成为曹操的卫士长之后,解救了几次曹操?解救过程有哪些精彩的看点?他为何会得到“虎侯”的美名?如果从人性的角度去观察,他还有什么样的可贵品质,能够给后世有益的启示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