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梨_分卷阅读_61(3 / 4)
与薛延一起去的是阮言初,店里交给胡安和与韦翠娘管理,阿梨有冯氏照看,薛延也放心。现在已经快要八月,按大夫所说,阿梨还有约莫四十几日就要生产,薛延不敢错过,一路疾驰,先去陇县寻了赵大娘问清楚棉农所在位置,当地风俗人情,又调转马头,一路前往大行山。
越往北便就越冷,山上更是如此,早晚时候,呼气竟会生出森森白雾。但那个名叫阿萨镇的小村子却不如薛延原来所认为的那样,位于高山之上,而是要一路往西,翻过大行山,到一处低洼的盆状地界。
上山的时候渐冷,下山却又热起来,快马往西走,太阳似是都要被甩在身后。
到的时候是中午,薛延和阮言初并肩站在山脊处,垂眼向下看。
这里根本不像是八月的秋高气爽,反而热得让人发慌。地底下像是藏了条火龙,一向温顺的马儿都躁动起来,蹄子不住磨蹭着地面,摇头打了两个响鼻。
薛延把外衣脱下来拎在手里,眯着眼看着山下方向,远处小村子隐约可见,周围大片的农田,还是绿油油的,未曾收割。周围崇山峻岭,围成一个铜盆的样子,而阿萨镇就处于盆地的正中央。
若不是亲眼所见,真是难以想象世间还有这样奇妙的地方。
阮言初笑着道,“这地方真有意思,等小外甥长大了,便带着他与姐姐阿嬷,一起来看看这样的好景色。古人说登高处可使胸襟开阔,也不是没有道理的,所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也不过如此罢。”
薛延也笑,点头应着好。
两人又迎着风站了会,驱马向前,到了村口后再下马,牵着走进去。
一路上的风景与中原所见极为不同,阳光热辣,夯实的土墙上似是都泛着金光。周围高大的葡萄架子,比冯氏在小院里的搭的要大上几十倍,翠绿的成一条长巷,挡住了大半的阳光,两人缓缓步进去,被那股子自然的草香气熏得迷了眼,就连这几日长途奔波带来的一身劳累,都散去不少。
几个高鼻深眼的小孩戴着奇怪的帽子,怯怯地站在一边,许是难得见着生人,害羞又好奇,相互看着,不敢上前说话。他们所说的语言与中原常用的极为不同,薛延暗地里跟着学了好几次,舌头总是卷不过那个弯儿,无奈放弃。
两人按着当初赵大娘所说的,直接去了村东头的一户种满了橙黄色沙棘枣树的人家,那是这里的村长库尔班的家。
库尔班的父亲原先出去闯拼过,说得一口流利的官话,他喜欢中原的文化,也将它教给了子女,库尔班便也会说一些,虽不流畅,但交流没有问题。
阿萨镇的人很热情,并没有因为常年不接触陌生人便就对外人抵触,库尔班的妻子还端上来了两碗米肠,笑着请他们吃。
简短寒暄后,薛延讲明了此次前来的意图,并提出可以留下一百两银子作为定金。
库尔班听完,犹疑了许久,而后道,“可是,我们需要那么多钱做什么?”
这话说得让薛延有些意外,怎么会有人不喜欢钱的?但转念一想,便也明白过来。
这里的人几乎与世隔绝,他们自己织布做衣,自己种菜养牲畜,多少年都不到山外去一次。在外头人眼里,钱是极为重要的东西,可在他们眼中,那与一堆废铁没什么区别。
库尔班说,“小兄弟,很高兴你能来,但是我们不需要钱。”
薛延拧眉道,“村长,我们不能再商量商量?”
库尔班笑着道,“有什么好商量的呢,你能给我们的只有钱,但是就算给得再多,我们也不需要。前段时间有户姓赵的人家来了我们这,也买走了一些棉花,留给我们一些银子,我拿去到铁匠那里,给我的妻子打了一对小小的银耳环。他们买的少,我倒是可以卖,反正我们也有许多富裕,但你,你是要搬空了我们哪?”
说完,他笑着摆摆手道,“来者是客,今晚便就住在我们这吧,明日一早再走。至于棉花,若是你喜欢,送给你们几十斤倒是没什么关系的,几千斤,便就算了吧。”
阮言初一直在一旁听着他们说话,现见库尔班站起身就要走的样子,他也有些着急,偏头与薛延对视一眼。
薛延看了眼库尔班的背影,低声冲着阮言初道,“买卖一事不过就是以物换物,他不喜欢钱,那就给他他喜欢的东西……”
薛延的语气意味深长,阮言初手指按着桌面,垂头细思,忽然注意到放在面前的那碗米肠。
按着中原的待客之道,与人商讨事情之时不能食物,但库尔班的妻子既然端上来,他们也不好不吃,意思着抿了一口,现在回想起来才觉得那味道极为奇怪。阮言初又挑了一筷子到嘴里,眉头猛地一拧,这才缓应过来,这菜里只有很少的盐。
薛延看着他的表情,瞬间也回过味儿来,转头唤住库尔班,“村长!”
库尔班年纪大了,体态臃肿,刚走至院中,听薛延唤他,缓缓回头问,“怎么了?”
阮言初往前走几步,微微欠身道,“若是您不需要钱,那我们用其他东西来换棉花,可好?” ↑返回顶部↑
越往北便就越冷,山上更是如此,早晚时候,呼气竟会生出森森白雾。但那个名叫阿萨镇的小村子却不如薛延原来所认为的那样,位于高山之上,而是要一路往西,翻过大行山,到一处低洼的盆状地界。
上山的时候渐冷,下山却又热起来,快马往西走,太阳似是都要被甩在身后。
到的时候是中午,薛延和阮言初并肩站在山脊处,垂眼向下看。
这里根本不像是八月的秋高气爽,反而热得让人发慌。地底下像是藏了条火龙,一向温顺的马儿都躁动起来,蹄子不住磨蹭着地面,摇头打了两个响鼻。
薛延把外衣脱下来拎在手里,眯着眼看着山下方向,远处小村子隐约可见,周围大片的农田,还是绿油油的,未曾收割。周围崇山峻岭,围成一个铜盆的样子,而阿萨镇就处于盆地的正中央。
若不是亲眼所见,真是难以想象世间还有这样奇妙的地方。
阮言初笑着道,“这地方真有意思,等小外甥长大了,便带着他与姐姐阿嬷,一起来看看这样的好景色。古人说登高处可使胸襟开阔,也不是没有道理的,所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也不过如此罢。”
薛延也笑,点头应着好。
两人又迎着风站了会,驱马向前,到了村口后再下马,牵着走进去。
一路上的风景与中原所见极为不同,阳光热辣,夯实的土墙上似是都泛着金光。周围高大的葡萄架子,比冯氏在小院里的搭的要大上几十倍,翠绿的成一条长巷,挡住了大半的阳光,两人缓缓步进去,被那股子自然的草香气熏得迷了眼,就连这几日长途奔波带来的一身劳累,都散去不少。
几个高鼻深眼的小孩戴着奇怪的帽子,怯怯地站在一边,许是难得见着生人,害羞又好奇,相互看着,不敢上前说话。他们所说的语言与中原常用的极为不同,薛延暗地里跟着学了好几次,舌头总是卷不过那个弯儿,无奈放弃。
两人按着当初赵大娘所说的,直接去了村东头的一户种满了橙黄色沙棘枣树的人家,那是这里的村长库尔班的家。
库尔班的父亲原先出去闯拼过,说得一口流利的官话,他喜欢中原的文化,也将它教给了子女,库尔班便也会说一些,虽不流畅,但交流没有问题。
阿萨镇的人很热情,并没有因为常年不接触陌生人便就对外人抵触,库尔班的妻子还端上来了两碗米肠,笑着请他们吃。
简短寒暄后,薛延讲明了此次前来的意图,并提出可以留下一百两银子作为定金。
库尔班听完,犹疑了许久,而后道,“可是,我们需要那么多钱做什么?”
这话说得让薛延有些意外,怎么会有人不喜欢钱的?但转念一想,便也明白过来。
这里的人几乎与世隔绝,他们自己织布做衣,自己种菜养牲畜,多少年都不到山外去一次。在外头人眼里,钱是极为重要的东西,可在他们眼中,那与一堆废铁没什么区别。
库尔班说,“小兄弟,很高兴你能来,但是我们不需要钱。”
薛延拧眉道,“村长,我们不能再商量商量?”
库尔班笑着道,“有什么好商量的呢,你能给我们的只有钱,但是就算给得再多,我们也不需要。前段时间有户姓赵的人家来了我们这,也买走了一些棉花,留给我们一些银子,我拿去到铁匠那里,给我的妻子打了一对小小的银耳环。他们买的少,我倒是可以卖,反正我们也有许多富裕,但你,你是要搬空了我们哪?”
说完,他笑着摆摆手道,“来者是客,今晚便就住在我们这吧,明日一早再走。至于棉花,若是你喜欢,送给你们几十斤倒是没什么关系的,几千斤,便就算了吧。”
阮言初一直在一旁听着他们说话,现见库尔班站起身就要走的样子,他也有些着急,偏头与薛延对视一眼。
薛延看了眼库尔班的背影,低声冲着阮言初道,“买卖一事不过就是以物换物,他不喜欢钱,那就给他他喜欢的东西……”
薛延的语气意味深长,阮言初手指按着桌面,垂头细思,忽然注意到放在面前的那碗米肠。
按着中原的待客之道,与人商讨事情之时不能食物,但库尔班的妻子既然端上来,他们也不好不吃,意思着抿了一口,现在回想起来才觉得那味道极为奇怪。阮言初又挑了一筷子到嘴里,眉头猛地一拧,这才缓应过来,这菜里只有很少的盐。
薛延看着他的表情,瞬间也回过味儿来,转头唤住库尔班,“村长!”
库尔班年纪大了,体态臃肿,刚走至院中,听薛延唤他,缓缓回头问,“怎么了?”
阮言初往前走几步,微微欠身道,“若是您不需要钱,那我们用其他东西来换棉花,可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