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郡主_分卷阅读_104(3 / 4)
“以前先帝夸赞过他,说文能安民、武可平乱,两家门第也相当,卫国公很会做媒。”
“昨日婶娘也去了,我听婶娘说,朱家也给苗苗说亲呢,这么好的亲事,怎么不说给苗苗?”许京华好奇。
太后道:“八成是舍不得苗苗。出嫁从夫,如今朝廷正是用人之际,新科进士多数都要外放出去做县官,他家又不指望女婿多出息,多半是想挑个公侯府第的孩子,以后门荫入仕,一直留在京里。”
事情果如太后所料,一个月后,朱苒的婚事先于楚慧定下来,男方家长也是保先帝登基的五千勇士之一,国公府第。朱苒的未婚夫婿已入殿前司当值,先前侍卫司叛乱,还曾立功受赏。
之后进士科考完,徐、楚两家也正式下定。
许京华因为老爹周年祭日近在眼前,两家都没去道贺,只准备两份礼物,派人分别送了过去。
齐王提前请白马寺高僧,为许京华父母做了七七四十九日道场,又陪她一起去了北邙山墓地致祭,段弘英人在京中,自然也跟着去了。
刘琰为此,第一次觉得储君身份是他的劣势,等许京华回来后,拉着她的手说:“对不起,这样的日子,原该我陪着你的。”
“现在可还轮不到你陪我。”许京华微笑,“要说‘原该’,那也得是兄长才‘原该’,你想做我兄长么?”
她这是把他和段弘英区分开了,一个还没正名、现在是外人,另一个是邻家兄长、以后将是外人。
刘琰心里熨帖,握紧许京华的手,“不了,改天我亲自谢谢你那位兄长。”
许京华:“……不用了不用了,他现在在国子监挺好的。”
“前阵子幽州来消息,说段文振有两个多月没露面了,几个儿子都有异动,说不定段弘英很快就要回去了。”
“这就回去,有把握吗?”
“看情势吧,先让段文振几个儿子闹一闹。”
刘琰也只是随口一说,他还有正事没说呢,“册立太子妃的诏命已经拟好了,过几日就昭告天下,到时会有些繁琐礼仪,须得有父系长辈出面,五叔毕竟也是我叔父,不姓许,父皇就在朝中找了一位洛阳籍姓许的……”
“娘娘和我说过,颍川侯是不是?”
许家实在找不到族人,齐王来主持又不合适,容易引人疑惑,所以太后和皇上商量之后,便在朝中找了同姓许、且是洛阳籍的颍川侯与许家连宗。
颍川侯名叫许恭,爵位源于父荫——他父亲是石重义手下有名有姓的副将,五千勇士里数得上名号,可惜北伐时年事已高,没有领兵出战。
后来收复神都,老将军听说喜讯,高兴之下饮酒过度,一醉去了,先帝闻讯,颇为感怀,就让许恭袭了爵位。
“对,颍川侯如今任太仆少卿,为官虽无什么政绩,却也没犯过错,与上官下属处得都不错,父皇觉得很合适,左右只是连宗罢了。”
许京华笑着点点头:“嗯,我听娘娘说,这位侯爷相貌堂堂,借来履行一应礼仪,倒也能充个门面。”
于是事情就这么定了下来。
天上掉下一门太子妃族亲,颍川侯府自是求之不得,两家很快连宗,接着选定许京华为太子妃的诏命也颁告天下,从此许京华就是准太子妃了。
然而名分已定,两人见面的机会却越来越少,除了未婚夫妻要避嫌之外,许京华不方便再像从前那样,时常去太后宫中小住——毕竟怎么算都是婆家。至于太子殿下,要重新跟着皇上听政,也轻易不能出宫来。
两个人经常十天半月才能见一次,每次还都只是在太后那里打个招呼,没有说悄悄话的机会,幸好太后没禁着他们通信,至少还可以鸿雁往来、互通有无。
如此,许京华就知道了今年新法推行,果然顺利很多,但是之前刘琰担心的高穆去庐州会生乱,也不幸应验——此人急于求成,以便尽早返回中枢,但庐州民心本就不稳,被他这么一逼,又闹起来,围了刺史衙门。
高穆不是沈维,见闹起来,不但不肯缓和态度、稳住民心,反而调集亲卫,将带头的乱民全抓了,还要从重治罪、株连家人。
当地仕绅联名上告,说高穆残虐百姓,庐州监牢人满为患。不久又有消息传来,说庐州学子结伴上京告御状,没走多远就被高穆抓回去了,还被革了举人功名。
至此事情彻底闹大,皇上恼恨高穆办事急躁,懒得再查问,就地免了他的官职,另派大臣接任庐州刺史,处置后续事宜。 ↑返回顶部↑
“昨日婶娘也去了,我听婶娘说,朱家也给苗苗说亲呢,这么好的亲事,怎么不说给苗苗?”许京华好奇。
太后道:“八成是舍不得苗苗。出嫁从夫,如今朝廷正是用人之际,新科进士多数都要外放出去做县官,他家又不指望女婿多出息,多半是想挑个公侯府第的孩子,以后门荫入仕,一直留在京里。”
事情果如太后所料,一个月后,朱苒的婚事先于楚慧定下来,男方家长也是保先帝登基的五千勇士之一,国公府第。朱苒的未婚夫婿已入殿前司当值,先前侍卫司叛乱,还曾立功受赏。
之后进士科考完,徐、楚两家也正式下定。
许京华因为老爹周年祭日近在眼前,两家都没去道贺,只准备两份礼物,派人分别送了过去。
齐王提前请白马寺高僧,为许京华父母做了七七四十九日道场,又陪她一起去了北邙山墓地致祭,段弘英人在京中,自然也跟着去了。
刘琰为此,第一次觉得储君身份是他的劣势,等许京华回来后,拉着她的手说:“对不起,这样的日子,原该我陪着你的。”
“现在可还轮不到你陪我。”许京华微笑,“要说‘原该’,那也得是兄长才‘原该’,你想做我兄长么?”
她这是把他和段弘英区分开了,一个还没正名、现在是外人,另一个是邻家兄长、以后将是外人。
刘琰心里熨帖,握紧许京华的手,“不了,改天我亲自谢谢你那位兄长。”
许京华:“……不用了不用了,他现在在国子监挺好的。”
“前阵子幽州来消息,说段文振有两个多月没露面了,几个儿子都有异动,说不定段弘英很快就要回去了。”
“这就回去,有把握吗?”
“看情势吧,先让段文振几个儿子闹一闹。”
刘琰也只是随口一说,他还有正事没说呢,“册立太子妃的诏命已经拟好了,过几日就昭告天下,到时会有些繁琐礼仪,须得有父系长辈出面,五叔毕竟也是我叔父,不姓许,父皇就在朝中找了一位洛阳籍姓许的……”
“娘娘和我说过,颍川侯是不是?”
许家实在找不到族人,齐王来主持又不合适,容易引人疑惑,所以太后和皇上商量之后,便在朝中找了同姓许、且是洛阳籍的颍川侯与许家连宗。
颍川侯名叫许恭,爵位源于父荫——他父亲是石重义手下有名有姓的副将,五千勇士里数得上名号,可惜北伐时年事已高,没有领兵出战。
后来收复神都,老将军听说喜讯,高兴之下饮酒过度,一醉去了,先帝闻讯,颇为感怀,就让许恭袭了爵位。
“对,颍川侯如今任太仆少卿,为官虽无什么政绩,却也没犯过错,与上官下属处得都不错,父皇觉得很合适,左右只是连宗罢了。”
许京华笑着点点头:“嗯,我听娘娘说,这位侯爷相貌堂堂,借来履行一应礼仪,倒也能充个门面。”
于是事情就这么定了下来。
天上掉下一门太子妃族亲,颍川侯府自是求之不得,两家很快连宗,接着选定许京华为太子妃的诏命也颁告天下,从此许京华就是准太子妃了。
然而名分已定,两人见面的机会却越来越少,除了未婚夫妻要避嫌之外,许京华不方便再像从前那样,时常去太后宫中小住——毕竟怎么算都是婆家。至于太子殿下,要重新跟着皇上听政,也轻易不能出宫来。
两个人经常十天半月才能见一次,每次还都只是在太后那里打个招呼,没有说悄悄话的机会,幸好太后没禁着他们通信,至少还可以鸿雁往来、互通有无。
如此,许京华就知道了今年新法推行,果然顺利很多,但是之前刘琰担心的高穆去庐州会生乱,也不幸应验——此人急于求成,以便尽早返回中枢,但庐州民心本就不稳,被他这么一逼,又闹起来,围了刺史衙门。
高穆不是沈维,见闹起来,不但不肯缓和态度、稳住民心,反而调集亲卫,将带头的乱民全抓了,还要从重治罪、株连家人。
当地仕绅联名上告,说高穆残虐百姓,庐州监牢人满为患。不久又有消息传来,说庐州学子结伴上京告御状,没走多远就被高穆抓回去了,还被革了举人功名。
至此事情彻底闹大,皇上恼恨高穆办事急躁,懒得再查问,就地免了他的官职,另派大臣接任庐州刺史,处置后续事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