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配在年代文里跳芭蕾 第129节(3 / 4)
“谢谢彩悦姐,我已经想清楚了,这段时间多谢你照顾。”她不可能跟着一个仰慕沈娇宁的人,也没法再看着沈娇宁继续风光下去,既然说服不了黄彩悦对付沈娇宁,她只好换人。
黄彩悦见她心意已决,也不好再劝什么,让她走了。
……
黄彩悦在长沙的一束鲜花,让她收获了众多的头条报道,等沈娇宁到下一个剧院演出时,一下子上来好几个明星,拍电影的、唱歌的都有,是学着黄彩悦想给自己蹭点热度。
一个黄彩悦沈娇宁还懒得管,一下子来这么多个,沈娇宁不得不发声,下一场演出时就跟剧院说好了,不需要有人送花。
她不知道的是,经过黄彩悦那一茬,能上来给她送花的名额是大家在演艺公司好不容易争取来的,只有顶级公司里的顶级明星能上来给她送花,剧院压根不敢真拦这些当红明星。
沈娇宁只好在一次演出结束后公开说:“谢谢大家的热情,但是我觉得鲜花更应该送给真正的英雄。他们为祖国付出了很多,乃至于生命,但是有很多英雄,我们却连他们的名字都不知道。”
“这部舞剧叫《玫瑰与我的祖国》,有很多人进行了分析,认为玫瑰是战士守护的家乡少女。其实它还有一种含义,是从少女的角度去看,她也是想给战士献上一束玫瑰的,不管他是在明亮的一侧,还是黑暗的一侧,我觉得我们的英雄值得更多的鲜花与掌声。”
明亮与黑暗,是生与死,所以一侧红玫瑰,一侧白玫瑰。活着的英雄有赞誉,逝去的英雄更需要被铭记。
她让道具队在舞台上铺玫瑰的时候,本就有向英雄们献花的含义。
明星给舞团送鲜花的行为终于停止。
次日便有社论发表文章,号召大家向英烈学习。学校开展活动,组织学生前往烈士陵园扫墓,向前辈们致敬。
南方芭蕾舞团的声望更高,因为大家觉得,他们的舞蹈有灵魂,是真正想讲述战士的故事,想为那些英雄们发声。
国外和香港传进来的节目虽然新鲜,却比不上这样用心讲述的故事。里面饱含着创作者的真诚,从舞蹈本身,到舞蹈之外的表现,都让观众们折服。
明星和艺术家的区别就在这里。
……
沈娇宁的全国巡演原定一年内完成,最后在不断加场的情况下,正好用了一年,又花了半年时间出国巡演。
这部舞剧在国内实在太有名气,如今国际交流增加,自然而然地传到了国外,又应邀去了美苏英法等国家演出。
不是只有这些国家邀请,而是舞团在外演出这么久,实在太累了,精神和身体都已经十分疲劳,全靠团长给他们灌输“全球巡演”带来的兴奋感撑着,沈娇宁最后只挑选了几个国家去演出。
好在这个时候,国内已经有其他团队可以演出这部舞剧,高阳导演的电影开始上映,盛情难却的观众们纷纷转向电影,为高阳导演创造出他迄今票房最高的一部电影,打破国内票房纪录,甚至超越了香港片。
高阳趁机把影片推向国际,赚了一大笔费用,跟舞团分成。
演出门票加上电影票房,南方芭蕾舞团未来二十年的开销都有了。
沈娇宁定的全球巡回演出最后一站是伦敦。
时隔五年再次到这里,伦敦民众对他们的态度跟上一次天翻地覆。不但有伦敦剧院派来的人员接机,还有舞迷自发组织到机场,只为看一眼从东方过来的舞者。
当年沈娇宁一家一家报社地请人来观看演出,如今他们还没演出,报社便争先恐后地进行报道。
从绿裙小精灵,到玫瑰少女,伦敦民众们都还记得她。
五年前在这里的优秀表现,针锋相对下的坚持与反击,当时打下的基础,不但造福了未来舞者,沈娇宁此时自己就深有体会。
在伦敦的演出结束后,电视台和报社再三请求她接受采访:“五年过去了,伦敦人非常关心您,您是大家心中永远的小精灵,就采访一次吧。”
沈娇宁最后同意了电视台、伦敦周报和舞蹈杂志三家的采访,时间有限,只能一起采访。
上一次她来伦敦时,不过十九岁,已经初具舞蹈家气质,现在二十四岁,更为明艳大方,仿佛当年的东方绿宝石历经五年打磨,不再需要折射太阳的光芒,因为她自己就是光源。 ↑返回顶部↑
黄彩悦见她心意已决,也不好再劝什么,让她走了。
……
黄彩悦在长沙的一束鲜花,让她收获了众多的头条报道,等沈娇宁到下一个剧院演出时,一下子上来好几个明星,拍电影的、唱歌的都有,是学着黄彩悦想给自己蹭点热度。
一个黄彩悦沈娇宁还懒得管,一下子来这么多个,沈娇宁不得不发声,下一场演出时就跟剧院说好了,不需要有人送花。
她不知道的是,经过黄彩悦那一茬,能上来给她送花的名额是大家在演艺公司好不容易争取来的,只有顶级公司里的顶级明星能上来给她送花,剧院压根不敢真拦这些当红明星。
沈娇宁只好在一次演出结束后公开说:“谢谢大家的热情,但是我觉得鲜花更应该送给真正的英雄。他们为祖国付出了很多,乃至于生命,但是有很多英雄,我们却连他们的名字都不知道。”
“这部舞剧叫《玫瑰与我的祖国》,有很多人进行了分析,认为玫瑰是战士守护的家乡少女。其实它还有一种含义,是从少女的角度去看,她也是想给战士献上一束玫瑰的,不管他是在明亮的一侧,还是黑暗的一侧,我觉得我们的英雄值得更多的鲜花与掌声。”
明亮与黑暗,是生与死,所以一侧红玫瑰,一侧白玫瑰。活着的英雄有赞誉,逝去的英雄更需要被铭记。
她让道具队在舞台上铺玫瑰的时候,本就有向英雄们献花的含义。
明星给舞团送鲜花的行为终于停止。
次日便有社论发表文章,号召大家向英烈学习。学校开展活动,组织学生前往烈士陵园扫墓,向前辈们致敬。
南方芭蕾舞团的声望更高,因为大家觉得,他们的舞蹈有灵魂,是真正想讲述战士的故事,想为那些英雄们发声。
国外和香港传进来的节目虽然新鲜,却比不上这样用心讲述的故事。里面饱含着创作者的真诚,从舞蹈本身,到舞蹈之外的表现,都让观众们折服。
明星和艺术家的区别就在这里。
……
沈娇宁的全国巡演原定一年内完成,最后在不断加场的情况下,正好用了一年,又花了半年时间出国巡演。
这部舞剧在国内实在太有名气,如今国际交流增加,自然而然地传到了国外,又应邀去了美苏英法等国家演出。
不是只有这些国家邀请,而是舞团在外演出这么久,实在太累了,精神和身体都已经十分疲劳,全靠团长给他们灌输“全球巡演”带来的兴奋感撑着,沈娇宁最后只挑选了几个国家去演出。
好在这个时候,国内已经有其他团队可以演出这部舞剧,高阳导演的电影开始上映,盛情难却的观众们纷纷转向电影,为高阳导演创造出他迄今票房最高的一部电影,打破国内票房纪录,甚至超越了香港片。
高阳趁机把影片推向国际,赚了一大笔费用,跟舞团分成。
演出门票加上电影票房,南方芭蕾舞团未来二十年的开销都有了。
沈娇宁定的全球巡回演出最后一站是伦敦。
时隔五年再次到这里,伦敦民众对他们的态度跟上一次天翻地覆。不但有伦敦剧院派来的人员接机,还有舞迷自发组织到机场,只为看一眼从东方过来的舞者。
当年沈娇宁一家一家报社地请人来观看演出,如今他们还没演出,报社便争先恐后地进行报道。
从绿裙小精灵,到玫瑰少女,伦敦民众们都还记得她。
五年前在这里的优秀表现,针锋相对下的坚持与反击,当时打下的基础,不但造福了未来舞者,沈娇宁此时自己就深有体会。
在伦敦的演出结束后,电视台和报社再三请求她接受采访:“五年过去了,伦敦人非常关心您,您是大家心中永远的小精灵,就采访一次吧。”
沈娇宁最后同意了电视台、伦敦周报和舞蹈杂志三家的采访,时间有限,只能一起采访。
上一次她来伦敦时,不过十九岁,已经初具舞蹈家气质,现在二十四岁,更为明艳大方,仿佛当年的东方绿宝石历经五年打磨,不再需要折射太阳的光芒,因为她自己就是光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