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古代当夫子 第109节(1 / 4)
关于各地的治安方面的工作, 皇上是下定决心去抓的。
最上头的人将这个事情放在心上,时时关注, 下面的人也就不敢阳奉阴违了。
因为力度很大, 京城中的风气, 一时之间也有了巨大的改善。百姓们当中, 甚至都流传起了夸今上乃是不世明君的歌谣。
什么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京城的百姓们, 心里都十分自豪,他们喜欢这样的京城,这才是天子脚下应该有的范儿。
第二年开春, 一座高大巍峨的藏书楼,就在辽东的东方矗立着。他的顶上一个圆珠, 不知道用了什么材料, 在夜晚月光的笼罩下, 熠熠生辉, 仿佛就是辽东人民的明珠。
而在圆珠的上面, 则是一根细细的针, 据他们的谢先生说, 这叫做避雷针,是可以用来躲避天上的雷电的。这听起来就听不靠谱的,可是这话又是谢先生说的, 他们也不想去怀疑。
接着,就有一些在山庄接收了一些教育的人,说了一些避雷针的原理,告诉他们,这东西做出来是有必要的,也是真的可以避雷的。
也甭管听没听懂,比之一开始,倒是有不少人是真的相信了。
藏书楼加建好之后,接下来要开始的,就是联系各地的文人大儒,前来参加仪式,并且邀请他们前来做一个演讲。
正好谢立兰退下来了,谢辞渊原本也是想要邀请谢立兰过来的,只是被谢立兰拒绝了。谢立兰说,如今谢当苟和他这俩父子都在辽东为官,他再来这里,不合适。
原本就是因为皇上的信任,才能让他们一家在辽东如此,皇上信任他们家,可他们家却不能肆意挥霍这种信任。谢辞渊听完之后,自然知道祖父这话是有道理的,闻言便也不再多说什么。
谢当苟和谢辞渊都给谢立兰还有谢当检去了信,让他们联系一些大儒,邀请他们过来看看。
以前,文人对于辽东这个地方是有偏见的。不少被贬谪过来的文人,别看他们在这边寄情山水,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可实际上,你让他们没事儿来这边,他们可没有一个人愿意的。
所以这事儿,还得有个牵头的。
谢立兰自己过去不合适,可是帮着儿子孙子牵牵线,劝说几个认识的老头子过去,这事儿他还是做得到的。甚至他还想着,得写一篇文章,寄到朝廷办的官报办去,若是朝廷的报纸刊登了这个事情,那这件事知道的人可就多了。
他得先去联系人,等人联系好了,他就去写文章。
先劝几个人去,去的人多了,分量也大了,其他人看到了就会主动去的。到时候,可就不是他们求着那些人去了,而是那些没有收到请帖的,到处想着办法弄请帖呢。
谢立兰认识的文人多,他们门生不少,还有几个是他同年。他们当中有人作赋乃是一绝,有人画作传天下,也有人一手字写的价值千金。这些人,谢立兰联系之后,他们都答应前往辽东走一趟。
如今前去辽东可不像是以前那样了,去那么一趟,一身的骨头都要被震的散架了。现在好了,通往那里的路被修的很好,还有产自杨河村那边的马车,坐上去可舒服了。基本上坐在车上,睡睡觉看看风景,没多少天,就到了地儿。
关键是,他们也听说辽东发展的很好,那边的变化也很大。一些心里比较有想法的人,也能看出来一点面头,现在这世道,跟以前不大一样了。发展的快,变化也快,还有许多新的东西,他们得慢慢的去接受。唯有去那边看过了,感受过了,他们才能够改变心底里那些固有的想法。
都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他们看了万卷书,如今也要走这万里路。
一些人是给谢立兰面子,他一说,他们便立刻答应了。还有一些人,是原本就打算要多出去走一走看一看的,也都同意出去了。
事情办的这么顺利,谢立兰也挺高兴的。孙子和儿子拜托他的事情,他给办的挺好。接着,他就去到自己的书房,给朝廷官报写起了文章。
谢立兰的文章送过去,官报的负责人也不敢随意应对。这毕竟是老太傅,即便是皇上准了他辞官,可许多人心里都明白,皇上待他是不同的。
他们研究了一下,最终还是决定,将明天的版面留出来一块,专门刊登谢立兰的文章。
而且,他的文章写得,确实相当不错。
文章就刊登在第二天的版面上,谢立兰还特地叫人买了一份报纸回来,他自己专门看了一下自己写的文章。铿锵有力,将辽东渲染的十分好,相信不少人看完之后,都会对那里有所好奇的。
人一旦对一个地方产生了好奇心,又有这么个机会可以去那边交流,那些人哪里还能坐得住呢?
况且,谢立兰那文章写的是真的十分有水平,他在文章里面,还稍微提了一下其他几位确定要去的几位大儒的名字。等到过两天,这报纸发送到其他地方,会有更多的读书人看到的。 ↑返回顶部↑
最上头的人将这个事情放在心上,时时关注, 下面的人也就不敢阳奉阴违了。
因为力度很大, 京城中的风气, 一时之间也有了巨大的改善。百姓们当中, 甚至都流传起了夸今上乃是不世明君的歌谣。
什么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京城的百姓们, 心里都十分自豪,他们喜欢这样的京城,这才是天子脚下应该有的范儿。
第二年开春, 一座高大巍峨的藏书楼,就在辽东的东方矗立着。他的顶上一个圆珠, 不知道用了什么材料, 在夜晚月光的笼罩下, 熠熠生辉, 仿佛就是辽东人民的明珠。
而在圆珠的上面, 则是一根细细的针, 据他们的谢先生说, 这叫做避雷针,是可以用来躲避天上的雷电的。这听起来就听不靠谱的,可是这话又是谢先生说的, 他们也不想去怀疑。
接着,就有一些在山庄接收了一些教育的人,说了一些避雷针的原理,告诉他们,这东西做出来是有必要的,也是真的可以避雷的。
也甭管听没听懂,比之一开始,倒是有不少人是真的相信了。
藏书楼加建好之后,接下来要开始的,就是联系各地的文人大儒,前来参加仪式,并且邀请他们前来做一个演讲。
正好谢立兰退下来了,谢辞渊原本也是想要邀请谢立兰过来的,只是被谢立兰拒绝了。谢立兰说,如今谢当苟和他这俩父子都在辽东为官,他再来这里,不合适。
原本就是因为皇上的信任,才能让他们一家在辽东如此,皇上信任他们家,可他们家却不能肆意挥霍这种信任。谢辞渊听完之后,自然知道祖父这话是有道理的,闻言便也不再多说什么。
谢当苟和谢辞渊都给谢立兰还有谢当检去了信,让他们联系一些大儒,邀请他们过来看看。
以前,文人对于辽东这个地方是有偏见的。不少被贬谪过来的文人,别看他们在这边寄情山水,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可实际上,你让他们没事儿来这边,他们可没有一个人愿意的。
所以这事儿,还得有个牵头的。
谢立兰自己过去不合适,可是帮着儿子孙子牵牵线,劝说几个认识的老头子过去,这事儿他还是做得到的。甚至他还想着,得写一篇文章,寄到朝廷办的官报办去,若是朝廷的报纸刊登了这个事情,那这件事知道的人可就多了。
他得先去联系人,等人联系好了,他就去写文章。
先劝几个人去,去的人多了,分量也大了,其他人看到了就会主动去的。到时候,可就不是他们求着那些人去了,而是那些没有收到请帖的,到处想着办法弄请帖呢。
谢立兰认识的文人多,他们门生不少,还有几个是他同年。他们当中有人作赋乃是一绝,有人画作传天下,也有人一手字写的价值千金。这些人,谢立兰联系之后,他们都答应前往辽东走一趟。
如今前去辽东可不像是以前那样了,去那么一趟,一身的骨头都要被震的散架了。现在好了,通往那里的路被修的很好,还有产自杨河村那边的马车,坐上去可舒服了。基本上坐在车上,睡睡觉看看风景,没多少天,就到了地儿。
关键是,他们也听说辽东发展的很好,那边的变化也很大。一些心里比较有想法的人,也能看出来一点面头,现在这世道,跟以前不大一样了。发展的快,变化也快,还有许多新的东西,他们得慢慢的去接受。唯有去那边看过了,感受过了,他们才能够改变心底里那些固有的想法。
都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他们看了万卷书,如今也要走这万里路。
一些人是给谢立兰面子,他一说,他们便立刻答应了。还有一些人,是原本就打算要多出去走一走看一看的,也都同意出去了。
事情办的这么顺利,谢立兰也挺高兴的。孙子和儿子拜托他的事情,他给办的挺好。接着,他就去到自己的书房,给朝廷官报写起了文章。
谢立兰的文章送过去,官报的负责人也不敢随意应对。这毕竟是老太傅,即便是皇上准了他辞官,可许多人心里都明白,皇上待他是不同的。
他们研究了一下,最终还是决定,将明天的版面留出来一块,专门刊登谢立兰的文章。
而且,他的文章写得,确实相当不错。
文章就刊登在第二天的版面上,谢立兰还特地叫人买了一份报纸回来,他自己专门看了一下自己写的文章。铿锵有力,将辽东渲染的十分好,相信不少人看完之后,都会对那里有所好奇的。
人一旦对一个地方产生了好奇心,又有这么个机会可以去那边交流,那些人哪里还能坐得住呢?
况且,谢立兰那文章写的是真的十分有水平,他在文章里面,还稍微提了一下其他几位确定要去的几位大儒的名字。等到过两天,这报纸发送到其他地方,会有更多的读书人看到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