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之路 第156节(2 / 4)
李阁老笑道:“皇上心里可是定了一甲人选了?”
天蕴帝刚要颔首,又忍住了,“再看看。”
他想到了秦遇,当初秦遇的会试名次只在中上,幸得他皇祖父慧眼识玉,将人挑了出来。
天蕴帝也想看看,同样的情景会不会再次发生。可惜结果让他失望了,少有几个名次跨越大的,也不过在10~20区间。
一甲三人便定下了,无人有异议。
杨阁老笑道:“现在真是英才辈出,我们这些老家伙都快跟不上了。”
徐阁老附和:“是啊,听闻这届会元不过年岁十八。”他微顿,随后笑道:“哎呀,现在该叫状元郎了。”
“想当初秦大人被先帝钦点为探花郎,也是同样十八岁。”
话题被引到秦遇身上,秦遇笑笑,却没说什么。
“听闻秦大人曾经就读青溪书院?”
这次秦遇开口了,他应道:“是有这回事。”
杨阁老叹道:“不愧是民间的【小国子监】。”
众人没有接茬,名次基本定好了,管事太监重新引着考生入场。
好巧不巧,还是王宽唱名。先帝去世后,王宽就跟在了新帝身边,仍受信赖。
秦遇看着金銮殿上的一甲三人,眼里有些怀念。随后目光偏移,落在人群中,扫了一眼收回来了。
赵锦州的名次差强人意,排在中等。不过不急,他还有一次机会,如果他能通过庶吉士考试,就能留在翰林院。
之后就是一甲三人御街夸官了,秦遇找着机会休息了一会儿,等御街夸官结束,还有琼林宴。
人都说主持科举考试是个好活儿,秦遇却不那么觉得,这段时间他就没好好歇过,操心这操心那,还要事事避嫌,心都是高高悬着的。
唯一的好处,大概是政绩考核时有大加分吧。嗯,也能给他刷一波资历。
说出去,秦遇好歹也是主持过会试的人了。
然而秦遇没歇多久,就被天子派人叫走了。秦遇心里叹了口气,迅速调整面部表情,王宽偷偷打量秦遇一眼,心道天子喜欢秦大人,果然不是没有道理的。
其他人定然是尊敬天子的,但是三位阁老入朝多年,见证帝王更迭,哪怕在少年天子面前收敛气势,仍会给天子压迫感。
其他人要么是揣测不到圣意,有些就是揣测到了,说出来的话也挠不到天子痒处。还有一个,就是态度问题。
新帝继位,此时最迫切的就是想掌控全局,但这事急不得,只能耐着性子慢慢来。
可秦遇面对少年天子时,恭敬仍如面对从前先帝,不曾因新帝年轻而小觑他。
若没有秦遇,其他人的一点小毛病,新帝也就忍了。可人最怕对比。
秦遇被唤到了内廷,其他人退了出去,殿内只有新帝和秦遇两人。
秦遇照旧被赐座,天蕴帝私下还唤他“秦先生”。
秦遇不敢应,就像他坐在凳子时,也只敢坐小半部分。脊背挺的笔直,头颅却是代表臣服的微微垂下的。
“先生可还记得,朕曾经就浮费弥广向先生请教过。” ↑返回顶部↑
天蕴帝刚要颔首,又忍住了,“再看看。”
他想到了秦遇,当初秦遇的会试名次只在中上,幸得他皇祖父慧眼识玉,将人挑了出来。
天蕴帝也想看看,同样的情景会不会再次发生。可惜结果让他失望了,少有几个名次跨越大的,也不过在10~20区间。
一甲三人便定下了,无人有异议。
杨阁老笑道:“现在真是英才辈出,我们这些老家伙都快跟不上了。”
徐阁老附和:“是啊,听闻这届会元不过年岁十八。”他微顿,随后笑道:“哎呀,现在该叫状元郎了。”
“想当初秦大人被先帝钦点为探花郎,也是同样十八岁。”
话题被引到秦遇身上,秦遇笑笑,却没说什么。
“听闻秦大人曾经就读青溪书院?”
这次秦遇开口了,他应道:“是有这回事。”
杨阁老叹道:“不愧是民间的【小国子监】。”
众人没有接茬,名次基本定好了,管事太监重新引着考生入场。
好巧不巧,还是王宽唱名。先帝去世后,王宽就跟在了新帝身边,仍受信赖。
秦遇看着金銮殿上的一甲三人,眼里有些怀念。随后目光偏移,落在人群中,扫了一眼收回来了。
赵锦州的名次差强人意,排在中等。不过不急,他还有一次机会,如果他能通过庶吉士考试,就能留在翰林院。
之后就是一甲三人御街夸官了,秦遇找着机会休息了一会儿,等御街夸官结束,还有琼林宴。
人都说主持科举考试是个好活儿,秦遇却不那么觉得,这段时间他就没好好歇过,操心这操心那,还要事事避嫌,心都是高高悬着的。
唯一的好处,大概是政绩考核时有大加分吧。嗯,也能给他刷一波资历。
说出去,秦遇好歹也是主持过会试的人了。
然而秦遇没歇多久,就被天子派人叫走了。秦遇心里叹了口气,迅速调整面部表情,王宽偷偷打量秦遇一眼,心道天子喜欢秦大人,果然不是没有道理的。
其他人定然是尊敬天子的,但是三位阁老入朝多年,见证帝王更迭,哪怕在少年天子面前收敛气势,仍会给天子压迫感。
其他人要么是揣测不到圣意,有些就是揣测到了,说出来的话也挠不到天子痒处。还有一个,就是态度问题。
新帝继位,此时最迫切的就是想掌控全局,但这事急不得,只能耐着性子慢慢来。
可秦遇面对少年天子时,恭敬仍如面对从前先帝,不曾因新帝年轻而小觑他。
若没有秦遇,其他人的一点小毛病,新帝也就忍了。可人最怕对比。
秦遇被唤到了内廷,其他人退了出去,殿内只有新帝和秦遇两人。
秦遇照旧被赐座,天蕴帝私下还唤他“秦先生”。
秦遇不敢应,就像他坐在凳子时,也只敢坐小半部分。脊背挺的笔直,头颅却是代表臣服的微微垂下的。
“先生可还记得,朕曾经就浮费弥广向先生请教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