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1章,大河南(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但结果显然是失败了,没办法,这些士绅地主们只能够学习辽东、河中等地区,采用大规模的机械化耕种的方式,使用机器来耕种土地。
  这样的话仅仅只需要很少的劳动力就能够耕种大量的土地,而这也很符合这些地主士绅们的利益。
  本身他们就有大量的土地,没人耕种,使用机械化自然是最合适的,并且这些士绅地主们都是有资金去玩机械化耕种的,他们可不是穷光蛋的农民。
  另外这是士绅和地主们往往都是更有见识、更有文化的人,他们很清楚的知道该种些什么才可以将自己的价值最大化。
  种粮食显然是最笨的,聪明的都是种棉花,种花木、水果等等,这些的收益比种粮食要高太多了。
  自然而然,这大明本土北方的这些省份,棉花种植的规模越来越大,尤其是河南这种大平原地区,棉花的种植量非常大。
  很多的士绅和地主都有投资纺织厂,这种出来的棉花还可以用于自己的纺织厂,保证自己纺织厂的原材料供给。
  要知道在棉花最吃香的时候,不仅仅价格昂贵,而且往往很难买到棉花,导致自己的纺织厂工厂停工。
  这自己有土地,那为什么不干脆在自己的土地上种棉花满足自己的需求呢?
  要知道很多的大型纺织厂其本身为了稳定自己的原材料供应都会在海外大规模的开拓土地,建立棉花种植园,大规模的种植棉花,保证自己的棉花供应。
  这些因素都刺激了河南的棉花种植,同样也是刺激了河南的纺织业迅勐的发展。
  河南开封这里,大大小小的纺织厂不计其数,其纺织产业的规模已经超过了京津地区。
  当然,主要是京津地区的纺织厂在不断的迁移出去,因为京津地区的工资高,土地使用费用昂贵,纺织厂在京津地区逐渐的无法生产下去,转而逐渐的迁移到开封、长安、西域、河中等地区去。
  开封这里成为了很多人的选择,这也跟当时河南主政的方永良有关,方永良是实干派的官员,在当时大力的吸引投资,尤其是抓住了纺织产业向内陆地区转移的机会,吸引了大量的纺织厂搬迁过来。
  此外,开封这里便捷的交通也是非常关键。
  这生产出来的布匹无论是销往大明本土,还是说通过火车运输到欧洲、奥斯曼帝国、波斯帝国等地区去销售都是非常便捷。
  这里生产的布匹几乎都是以出口为主,出口到欧洲、波斯、中东、奥斯曼帝国等地,大明本土这边现在主要是以销售成衣为主,已经很少有人自己去做衣服了,故而布匹的销售都是大规模的销售给服装厂。
  除了发达的服装产业之外,河南开放这里另外一个重要的产业就是汽车制造业。
  因为在河南这里有一个本土诞生的汽车品牌‘大丰’汽车,大丰汽车虽然没办法和大明帝国的奔驰、宝马这样的豪华车企品牌相比。
  大丰汽车属于低端汽车,生产出来的汽车售价基本上不会超过1000两银子,这样的价格非常亲民,也是让大丰汽车的销售量越来越高,进而逐渐的衍生发出出了一个庞大的汽车产业,一年可以生产销售几十万辆汽车,在这个时期来说已经是极其的了不起了。
  纺织业和汽车制造业,这是河南的两大主要产业,同时也是造就了开封的繁荣和喧嚣。
  刘晋乘坐汽车慢慢的行驶在道路上,道路规划的很不错,同时也是修建的非常宽敞,道路的两边高楼大厦林立,商铺众多,车来车往的,一副忙碌无比的景象。
  再看看开封这里人,一个个衣着时尚,穿着得体,上下班开汽车的人非常多,摩托车和自行车更是随处可见,由此可见,这里的人生活水平并不会比京津地区的人差多少。
  想想后世,河南人口众多,人口过亿,如此庞大的人口拥挤在这片土地上,导致竞争极其的激烈。
  从上学开始,河南这里的高考就是地狱模式,考生多,录取名额少,录取率极低;就业之后竞争压力就更大了,以至于大量的河南人分布到五湖四海去打工,背井离乡的,导致很多人对河南人有所偏见。
  穿越过来的刘晋,对于各地去的平衡发展尤其重视。
  后世东中西部发展的极其不平衡,导致了很多的问题出现,刘晋充分的吸收了这一点教训,在发展上更注重平衡。
  像修建铁路去成都那是为了带动西南地区的发展,现在的西南地区以及逐渐的追上了大明的发展步伐,成都的汽车制造、摩托车制造、钢铁产业都非常的发达。
  还有疏通长江河道,将南京长江大桥修高来,这些都是为了湖广和江西的发展,有长江这个黄金河道发挥作用,湖广和江西跟沿海地区的差别不大。
  这些年来,这些地方的发展也是极为的迅勐,逐渐的追上了大明发展的步伐,不至于像后世一般,东中西部的差异巨大。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