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放后我靠种田位极人臣 第104节(2 / 4)
“这如何能行?”柳氏忙摇头。
时下嫁女要准备诸多的嫁妆,娶媳妇也一样要置备足够的聘礼。
柳氏越想越发愁起来,最后思来想去,就只能说道:“四娘年纪最小,不若先从四娘那里挪些过来?”
这并非柳氏偏心上面两个,不够疼爱四娘。实在是三娘那边是跟皇家结亲,嫁妆不能说置备的多丰厚,总也要让人能瞧得过去。
韩彻这边呢,论年纪更是不能再耽误了。
至于四娘,这期间给点时间缓冲一下,家里好歹能再想办法重新置备起来。
“四娘的别去动,就从我那里挪。”韩彻还说道:“阿母,早前给我说好的那几家,后面的相看也全都想法子推了吧。”
“这是为何?”柳氏着急又不解。
“三娘如今既然定给了皇家,我这边的婚事就不好再结门第过高的。”韩彻早前心里就想过这方面,这次也就未再犹豫,直接就告诉了柳氏。
因着韩彻越来越受太子重用,即便是柳氏她们做好了不看门第,只想着给韩彻找寻个性情能合得到一起的女郎,也架不住一些动了心思的世家大族主动开口。
甚至只最近这段时间,柳氏就已经接收到不少世家大族的示意。
“这,那这可如何是好?”
柳氏本就着急韩彻婚事,这时候听他这么一说,心里忍不住就更担心起来。
韩彻瞧见柳氏这神色,就又笑着对她说道:“阿母,其实我心里原本也不想与那几家结亲的。以我这般大的年纪和公务上的忙碌程度,若真跟年纪小家境又好的在一起,实在是不怎么合适。”
当然,还有一些事,是韩彻连家里人也不方便说太多的。
现在韩彻手中掌管着全国的税收,漕运,还有常平仓。这其中,光是要想常平仓得以彻底改革成功,不再像过去那样,每次都只呈现出什么短暂的时效性,势必就需要朝廷对其能监管到位。
这也是为什么当初进行改革时,韩彻要将常平仓放在了漕运之后。
于是就在这一系列的改革之后,以韩彻现在所任职的这些事务,让他能对全国州郡的民生和主要作物的基本情况,都做到了一定程度的掌控。
直白一点来说的话,那就是哪怕一些地理位置偏远的州郡,负责相关事务的地方官员的任职情况,已经很难瞒得住韩彻了。
在这方面,无论是皇帝还是其他的朝臣,过去都以为这是不可能办得到的事。可事实上,韩彻却全都办到了。
五月中旬,这日韩彻就携带刚收到的情/报,急忙进宫求见皇帝。
“裕州和松州近来多处遭受水患,田地房屋淹没众多?”皇帝震惊的问向韩彻:“为何朝廷还未曾接到任何的奏报?”
古代跟现代不同,根本不可能会有电话这一类先进的传播消息的工具。时下交通还又是特别的不便利,一些地方官员在刚出事之时,因为害怕朝廷责难,又或是想要先自行想办法解决等种种原因,往往很难做到第一时间,就把消息向朝廷传达。
这就也使得朝廷每每收到消息时,基本上这些灾情都已经进入到最严峻的阶段。
这时即便朝廷以尽快的速度,做出最佳的救济决策,但这期间所再耽误的时间,又会让本就严峻的灾情,进一步恶化。
当然,官员这么做也并不是说他们全部做错了。
毕竟地方官员向朝廷传达消息,还需要考虑时间等问题。要知道从地方上报朝廷,再到朝廷做出决策,之后再下达地方,这期间往往都会产生不小的变量。
所以就像当初韩彻在安南任职期间,所遭受的那场台风大暴雨,也都是他先在地方上想办法去解决。
在这期间若是发现灾情实在是严重,以一县之力解决不了后,韩彻也是需得先向裕州府城那边呈报。之后,裕州那边再针对灾患的严重程度,再做出要不要向朝廷呈报的决策。
好比这一次,裕州和松州的那两位刺史就是这样的想法。 ↑返回顶部↑
时下嫁女要准备诸多的嫁妆,娶媳妇也一样要置备足够的聘礼。
柳氏越想越发愁起来,最后思来想去,就只能说道:“四娘年纪最小,不若先从四娘那里挪些过来?”
这并非柳氏偏心上面两个,不够疼爱四娘。实在是三娘那边是跟皇家结亲,嫁妆不能说置备的多丰厚,总也要让人能瞧得过去。
韩彻这边呢,论年纪更是不能再耽误了。
至于四娘,这期间给点时间缓冲一下,家里好歹能再想办法重新置备起来。
“四娘的别去动,就从我那里挪。”韩彻还说道:“阿母,早前给我说好的那几家,后面的相看也全都想法子推了吧。”
“这是为何?”柳氏着急又不解。
“三娘如今既然定给了皇家,我这边的婚事就不好再结门第过高的。”韩彻早前心里就想过这方面,这次也就未再犹豫,直接就告诉了柳氏。
因着韩彻越来越受太子重用,即便是柳氏她们做好了不看门第,只想着给韩彻找寻个性情能合得到一起的女郎,也架不住一些动了心思的世家大族主动开口。
甚至只最近这段时间,柳氏就已经接收到不少世家大族的示意。
“这,那这可如何是好?”
柳氏本就着急韩彻婚事,这时候听他这么一说,心里忍不住就更担心起来。
韩彻瞧见柳氏这神色,就又笑着对她说道:“阿母,其实我心里原本也不想与那几家结亲的。以我这般大的年纪和公务上的忙碌程度,若真跟年纪小家境又好的在一起,实在是不怎么合适。”
当然,还有一些事,是韩彻连家里人也不方便说太多的。
现在韩彻手中掌管着全国的税收,漕运,还有常平仓。这其中,光是要想常平仓得以彻底改革成功,不再像过去那样,每次都只呈现出什么短暂的时效性,势必就需要朝廷对其能监管到位。
这也是为什么当初进行改革时,韩彻要将常平仓放在了漕运之后。
于是就在这一系列的改革之后,以韩彻现在所任职的这些事务,让他能对全国州郡的民生和主要作物的基本情况,都做到了一定程度的掌控。
直白一点来说的话,那就是哪怕一些地理位置偏远的州郡,负责相关事务的地方官员的任职情况,已经很难瞒得住韩彻了。
在这方面,无论是皇帝还是其他的朝臣,过去都以为这是不可能办得到的事。可事实上,韩彻却全都办到了。
五月中旬,这日韩彻就携带刚收到的情/报,急忙进宫求见皇帝。
“裕州和松州近来多处遭受水患,田地房屋淹没众多?”皇帝震惊的问向韩彻:“为何朝廷还未曾接到任何的奏报?”
古代跟现代不同,根本不可能会有电话这一类先进的传播消息的工具。时下交通还又是特别的不便利,一些地方官员在刚出事之时,因为害怕朝廷责难,又或是想要先自行想办法解决等种种原因,往往很难做到第一时间,就把消息向朝廷传达。
这就也使得朝廷每每收到消息时,基本上这些灾情都已经进入到最严峻的阶段。
这时即便朝廷以尽快的速度,做出最佳的救济决策,但这期间所再耽误的时间,又会让本就严峻的灾情,进一步恶化。
当然,官员这么做也并不是说他们全部做错了。
毕竟地方官员向朝廷传达消息,还需要考虑时间等问题。要知道从地方上报朝廷,再到朝廷做出决策,之后再下达地方,这期间往往都会产生不小的变量。
所以就像当初韩彻在安南任职期间,所遭受的那场台风大暴雨,也都是他先在地方上想办法去解决。
在这期间若是发现灾情实在是严重,以一县之力解决不了后,韩彻也是需得先向裕州府城那边呈报。之后,裕州那边再针对灾患的严重程度,再做出要不要向朝廷呈报的决策。
好比这一次,裕州和松州的那两位刺史就是这样的想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