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国师 第745节(2 / 4)
朱棣抬起头,看向朱高燧:“你觉得你能当储君吗?”
朱高燧没有想到父皇会突然问自己这个问题,一时之间有些愣住,但他很快反应过来,躬身道:“父皇,儿臣顽劣,文不如大哥,武不如二哥,绝无才能当此大任。”
朱棣叹了口气,他不再纠结于个人的偏爱与情感,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地方——大明王朝的未来。
“知道了。”
朱高燧松了口气,但朱棣旋即又说道:“你陪朕一起去趟国师家中。”
朱高燧闻言,莫名地想起了一个典故——赵匡胤雪夜访赵普。
“愣着干嘛?”朱棣看着朱高燧。
朱高燧此时竟是脱口而出自己内心的想法,朱棣闻言一怔,忽然想起他第一次去诏狱,便是听姜星火讲宋时故事。
第558章 倾向
暖风细雨中,朱棣下了马车。
他身披玄色大氅,步履沉稳而神情却带着几分疲惫,身后紧跟着三皇子朱高燧给他撑伞。
姜星火的府邸并不张扬,门前两株移来的古柏,岁月沉淀的历史厚重感扑面而来。
听闻皇帝来访,中门早已大开,朱棣却没什么心情,径直往里面走去。
他的脚步虽然坚定,但每一步都如同踏在云端,难以触及实地。
储君之选,这本该是皇室的喜事,却在他心中变成了难以承受的重担。
朱棣登基四年以来,虽然对内对外不乏动刀,称不上国泰民安,但如今随着大明各方面的快速发展,好歹也算是初步有了盛世的模样,但储君之选,却如一块巨石压在他的心头.这不仅仅关乎皇室血脉延续到哪一支作为主脉,更关乎大明江山未来的安宁。
门后,朱棣挥了挥手,示意姜星火不用行礼。
随后朱棣挥退了倒茶的仆从,关起门来说话。
“今日朕来,不为朝政,只为家事。”
朱棣的焦虑并未掩饰,几乎就是肉眼可见的。
姜星火眼中闪过一丝明了:“如今北直隶还有大半年的延期时间,陛下所虑,可是储君之选?”
朱棣点了点头,眉宇间透出一丝无奈:“朕诸子皆贤,却各有长短,难以抉择。”
朱高燧在一旁静静听着,心中却是翻江倒海。
“诸子皆贤”这句话,对他而言未尝没有诱惑力,可朱高燧还是拎得清的,如果没有海外封藩的出路,那么他肯定是支持二哥朱高煦争储的,因为他跟二哥一向亲近,若是大哥当了储君,他肯定没什么好下场国内封藩就是如此,新皇登基,削不削爵、圈不圈禁他,也就是一句话的事情。
但是眼下既然有了出路,能去海外,那自然是要“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才舒服。
就算是大明国内有什么变动,自己手里有兵有地盘,离得位置还远,朝廷想要武力削藩,也要掂量掂量会不会被拖入远征的泥潭。
所以,朱高燧还是冷静了下来。
他知道,父皇此言,实则是在试探姜星火的态度。
京营三大营离开南京的这两年,整个帝国的繁琐政务和发展政策,全都是姜星火和朱高炽两个人负责的,而随着施政的过程以及思想界的变化,支持变法的新晋官员,已经成了新鲜血液中的主流。
科举、大明行政学校、国子监、小吏破格擢拔.这些成为官员的途径,基本都被变法派所掌握了。 ↑返回顶部↑
朱高燧没有想到父皇会突然问自己这个问题,一时之间有些愣住,但他很快反应过来,躬身道:“父皇,儿臣顽劣,文不如大哥,武不如二哥,绝无才能当此大任。”
朱棣叹了口气,他不再纠结于个人的偏爱与情感,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地方——大明王朝的未来。
“知道了。”
朱高燧松了口气,但朱棣旋即又说道:“你陪朕一起去趟国师家中。”
朱高燧闻言,莫名地想起了一个典故——赵匡胤雪夜访赵普。
“愣着干嘛?”朱棣看着朱高燧。
朱高燧此时竟是脱口而出自己内心的想法,朱棣闻言一怔,忽然想起他第一次去诏狱,便是听姜星火讲宋时故事。
第558章 倾向
暖风细雨中,朱棣下了马车。
他身披玄色大氅,步履沉稳而神情却带着几分疲惫,身后紧跟着三皇子朱高燧给他撑伞。
姜星火的府邸并不张扬,门前两株移来的古柏,岁月沉淀的历史厚重感扑面而来。
听闻皇帝来访,中门早已大开,朱棣却没什么心情,径直往里面走去。
他的脚步虽然坚定,但每一步都如同踏在云端,难以触及实地。
储君之选,这本该是皇室的喜事,却在他心中变成了难以承受的重担。
朱棣登基四年以来,虽然对内对外不乏动刀,称不上国泰民安,但如今随着大明各方面的快速发展,好歹也算是初步有了盛世的模样,但储君之选,却如一块巨石压在他的心头.这不仅仅关乎皇室血脉延续到哪一支作为主脉,更关乎大明江山未来的安宁。
门后,朱棣挥了挥手,示意姜星火不用行礼。
随后朱棣挥退了倒茶的仆从,关起门来说话。
“今日朕来,不为朝政,只为家事。”
朱棣的焦虑并未掩饰,几乎就是肉眼可见的。
姜星火眼中闪过一丝明了:“如今北直隶还有大半年的延期时间,陛下所虑,可是储君之选?”
朱棣点了点头,眉宇间透出一丝无奈:“朕诸子皆贤,却各有长短,难以抉择。”
朱高燧在一旁静静听着,心中却是翻江倒海。
“诸子皆贤”这句话,对他而言未尝没有诱惑力,可朱高燧还是拎得清的,如果没有海外封藩的出路,那么他肯定是支持二哥朱高煦争储的,因为他跟二哥一向亲近,若是大哥当了储君,他肯定没什么好下场国内封藩就是如此,新皇登基,削不削爵、圈不圈禁他,也就是一句话的事情。
但是眼下既然有了出路,能去海外,那自然是要“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才舒服。
就算是大明国内有什么变动,自己手里有兵有地盘,离得位置还远,朝廷想要武力削藩,也要掂量掂量会不会被拖入远征的泥潭。
所以,朱高燧还是冷静了下来。
他知道,父皇此言,实则是在试探姜星火的态度。
京营三大营离开南京的这两年,整个帝国的繁琐政务和发展政策,全都是姜星火和朱高炽两个人负责的,而随着施政的过程以及思想界的变化,支持变法的新晋官员,已经成了新鲜血液中的主流。
科举、大明行政学校、国子监、小吏破格擢拔.这些成为官员的途径,基本都被变法派所掌握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