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杏 第97节(1 / 4)
董三太太却道:“那也无妨,夫人,民妇回去就跟外子说说这事,来年夫人这里有了货,董记有多少收多少。”
碍于身份,许杏没好意思说出一句“真有魄力”,而是客气了一下,表示两人已经完成了口头约定,这才转而问起凉州城的情况:“董太太一路走来,可见到什么异常吗?农田可有干裂?”
董三太太主动提出收购许杏的这几样干果,并不全是为了要拉关系,而是真的确定这几样东西都能卖掉,又是干货,放的时间很长,不愁剩下。谈了一笔生意,她越发精神抖擞的,然而听了许杏的问话,却又几分迟疑:“夫人的意思,民妇不大明白,说实话,民妇行商多年,于农桑之事不大精通。”
“是我没说清楚,定北城里已经两个多月没下过雨了,所以我就想问问,凉州那边是不是也很干旱。”许杏摆摆手,解释了一下,“不知道会不会影响到明年的果子。”
“哦,要依民妇看,应该也是干的,城里的道路上都总有灰尘,不过都说北方天气不比南方,原就干燥些。”董三太太斟酌着说。
许杏点头,没再多问。
她这里没发现什么异常,可是去甘州的同贵却带了一个不太好的消息:“夫人,我还没问呢,程管事就先说了,甘州今年很干燥,担心影响了粮食,这样老百姓们就只能以红薯充饥和防备不时之需,那咱们酒坊里很可能要缺原料。”
“缺原料就缺原料吧,酒这个东西毕竟不比粮食要紧,你下回再去的时候跟他说,若是真的采买不到,便停工十天半月也使得。”许杏嘱咐了一句。
长青这里的情况却比许杏想得要艰难许多。
郑大人第一次对长青黑了脸:“范大人,我知道你想要政绩,我也想要,只是你这一张嘴就是十万两银子,胃口也太大了!”
长青拱手:“大人,并不是下官一味追求功劳政绩,实在是今年天时不佳,省内干旱日久,怕要有旱灾,不得不提前做好准备啊!”
“旱灾?钦天监都没说有旱灾,你怎么能在此惑乱民心?”郑大人一脸的忧心忡忡,“你数日来频频外出走访,召见下属,联系州县,我念你是尽忠职守,从未阻拦,可是你也不能妄言啊!”
长青深吸口气道:“大人教训得是,是下官妄言了。只是若要保证今春粮食收成,各地都需要兴建储水湖,至少也要多打些深井。甘陕下辖五州六十县,每个县就算有一百个村子,每村打一口井,最少也得十五两银子,这样算来十万两并不多,更何况储水湖或水库之类工程颇大,造价也高,这些银两恐怕都不够。”
郑大人定定的看了他片刻,才道:“我知道你是好心,可是若并不必要,你这样劳民伤财,将来怕是连我都要被弹劾的啊!”
长青沉默。
“你叫人去查各地的粮库、常平仓,这事儿有人来找我,我都给压下去了,查查也好,真要是有个什么事儿,出了纰漏是要掉脑袋的。可你这大兴土木之举,我可不能太过偏袒于你啊!”郑大人一脸的爱莫能助。
第187章 北方干旱(中)
长青虽然想到了郑大人不会痛快的给他批银子,但是这样对方说得这样直白,还是超乎了他的意料。作为皇帝陛下的表兄兼舅兄,封疆大吏郑大人的格局居然始终局限在功绩和弹劾上,实在是差了些。只是他一时也无法和上官相抗,只好施礼告辞。
陈都事和王经历都在长青的值房里等着他。见他阴沉着脸进来,两人对视一眼,都猜到发生了什么事。
“范大人,那如今可如何是好?”王经历岁数大些,先开口问。
长青并不会迁怒于手下,只是语气有些萧索:“我不过一参政,并无决断之权,对各府县也不过是建议罢了,如今郑大人不同意,我没有权力调动大笔银两,各州府若是不愿听我的,或没有银子,我也无能为力。”
“郑大人是不相信有旱情,还是不肯批银子?十万两倒也确实不是小数目。”陈都事想了想,问道。
长青之前也不是没体验过被上官为难的滋味,不过这一次不同,郑大人字字句句都是为了他自己的政绩功过,可是给出的借口却又偏偏让人无法反驳。他摇头叹气:“也没有什么区别了,我若是不能证明今冬明春必有大旱,他是不可能应允的。”
“这天气之事,谁能打包票?不然何来未雨绸缪?”陈都事的脸色比刚才更不好看了。
王经历用胳膊肘捅了捅陈都事:“你莫要多说。现如今也只好如范大人所说,接着等下去了。”
长青只觉得一腔郁气无处纾解,到了下衙的时候便不坐马车,自己沿着长街慢慢的走。走到分岔路口的时候,他脚下一转,往城东而去。
新平和后来的小厮如松跟在后面,正不知道要不要提醒他方向错了,就听他问:“你们夫人新开的铺子在哪?”
这个地方新平知道,他便快步走上前,伸手比着方向:“大人,还要往前走三条街,再往南拐便能看见了。”
长青便径自走去,等到拐过弯来,不用问人,他也看到了“许记”的旗幡。在门口站了片刻,他才走进门去。一坐下就有热情的小二前来询问他要吃什么,等听完一连串的名字,他微笑起来:“那就要一碗酸辣粉,一份炸素肉吧,哦,再要五个白菜粉条的包子。”
小二一声“客官稍候”就大步去了后厨。 ↑返回顶部↑
碍于身份,许杏没好意思说出一句“真有魄力”,而是客气了一下,表示两人已经完成了口头约定,这才转而问起凉州城的情况:“董太太一路走来,可见到什么异常吗?农田可有干裂?”
董三太太主动提出收购许杏的这几样干果,并不全是为了要拉关系,而是真的确定这几样东西都能卖掉,又是干货,放的时间很长,不愁剩下。谈了一笔生意,她越发精神抖擞的,然而听了许杏的问话,却又几分迟疑:“夫人的意思,民妇不大明白,说实话,民妇行商多年,于农桑之事不大精通。”
“是我没说清楚,定北城里已经两个多月没下过雨了,所以我就想问问,凉州那边是不是也很干旱。”许杏摆摆手,解释了一下,“不知道会不会影响到明年的果子。”
“哦,要依民妇看,应该也是干的,城里的道路上都总有灰尘,不过都说北方天气不比南方,原就干燥些。”董三太太斟酌着说。
许杏点头,没再多问。
她这里没发现什么异常,可是去甘州的同贵却带了一个不太好的消息:“夫人,我还没问呢,程管事就先说了,甘州今年很干燥,担心影响了粮食,这样老百姓们就只能以红薯充饥和防备不时之需,那咱们酒坊里很可能要缺原料。”
“缺原料就缺原料吧,酒这个东西毕竟不比粮食要紧,你下回再去的时候跟他说,若是真的采买不到,便停工十天半月也使得。”许杏嘱咐了一句。
长青这里的情况却比许杏想得要艰难许多。
郑大人第一次对长青黑了脸:“范大人,我知道你想要政绩,我也想要,只是你这一张嘴就是十万两银子,胃口也太大了!”
长青拱手:“大人,并不是下官一味追求功劳政绩,实在是今年天时不佳,省内干旱日久,怕要有旱灾,不得不提前做好准备啊!”
“旱灾?钦天监都没说有旱灾,你怎么能在此惑乱民心?”郑大人一脸的忧心忡忡,“你数日来频频外出走访,召见下属,联系州县,我念你是尽忠职守,从未阻拦,可是你也不能妄言啊!”
长青深吸口气道:“大人教训得是,是下官妄言了。只是若要保证今春粮食收成,各地都需要兴建储水湖,至少也要多打些深井。甘陕下辖五州六十县,每个县就算有一百个村子,每村打一口井,最少也得十五两银子,这样算来十万两并不多,更何况储水湖或水库之类工程颇大,造价也高,这些银两恐怕都不够。”
郑大人定定的看了他片刻,才道:“我知道你是好心,可是若并不必要,你这样劳民伤财,将来怕是连我都要被弹劾的啊!”
长青沉默。
“你叫人去查各地的粮库、常平仓,这事儿有人来找我,我都给压下去了,查查也好,真要是有个什么事儿,出了纰漏是要掉脑袋的。可你这大兴土木之举,我可不能太过偏袒于你啊!”郑大人一脸的爱莫能助。
第187章 北方干旱(中)
长青虽然想到了郑大人不会痛快的给他批银子,但是这样对方说得这样直白,还是超乎了他的意料。作为皇帝陛下的表兄兼舅兄,封疆大吏郑大人的格局居然始终局限在功绩和弹劾上,实在是差了些。只是他一时也无法和上官相抗,只好施礼告辞。
陈都事和王经历都在长青的值房里等着他。见他阴沉着脸进来,两人对视一眼,都猜到发生了什么事。
“范大人,那如今可如何是好?”王经历岁数大些,先开口问。
长青并不会迁怒于手下,只是语气有些萧索:“我不过一参政,并无决断之权,对各府县也不过是建议罢了,如今郑大人不同意,我没有权力调动大笔银两,各州府若是不愿听我的,或没有银子,我也无能为力。”
“郑大人是不相信有旱情,还是不肯批银子?十万两倒也确实不是小数目。”陈都事想了想,问道。
长青之前也不是没体验过被上官为难的滋味,不过这一次不同,郑大人字字句句都是为了他自己的政绩功过,可是给出的借口却又偏偏让人无法反驳。他摇头叹气:“也没有什么区别了,我若是不能证明今冬明春必有大旱,他是不可能应允的。”
“这天气之事,谁能打包票?不然何来未雨绸缪?”陈都事的脸色比刚才更不好看了。
王经历用胳膊肘捅了捅陈都事:“你莫要多说。现如今也只好如范大人所说,接着等下去了。”
长青只觉得一腔郁气无处纾解,到了下衙的时候便不坐马车,自己沿着长街慢慢的走。走到分岔路口的时候,他脚下一转,往城东而去。
新平和后来的小厮如松跟在后面,正不知道要不要提醒他方向错了,就听他问:“你们夫人新开的铺子在哪?”
这个地方新平知道,他便快步走上前,伸手比着方向:“大人,还要往前走三条街,再往南拐便能看见了。”
长青便径自走去,等到拐过弯来,不用问人,他也看到了“许记”的旗幡。在门口站了片刻,他才走进门去。一坐下就有热情的小二前来询问他要吃什么,等听完一连串的名字,他微笑起来:“那就要一碗酸辣粉,一份炸素肉吧,哦,再要五个白菜粉条的包子。”
小二一声“客官稍候”就大步去了后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