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杏 第97节(3 / 4)
秦监正差点跪下,连忙回答:“回陛下,今年冬天北方大部分地区降雨降雪都比往年要少,但是目前还未形成大旱之势,钦天监也没有推算出有大旱灾。”
他的话并没有让在场的几人生出什么轻松之感。户部尚书梅友就问:“敢问陛下,您是如何想到此事?可是北方已有灾情折子送来?”他就知道是有事,不然也不会找他,毕竟找他就是要银子的。
皇帝把手中的折子递给内侍,示意他送给几位大人传阅,同时道:“是郑明复上了折子,说甘陕今年冬天几无降水,他担心有旱灾,请钦天监帮助测算,又请示朝廷能否调拨银两,帮助地方整修水利,蓄水防灾。”
王阁老先点头:“郑大人果然是心系百姓,又有防微杜渐之心,令人好生敬佩。”
皇帝露出个极淡的笑容:“郑爱卿确实忠君体国,代朕牧民,为朕分忧。梅爱卿,你看他所说的二十万两工程银子,何时可以拨付?”
“这……陛下恕罪,今年夏季洪水,湖广稻米歉收,又因北疆战事连绵至今,军饷粮草开支巨大,上年又刚平定了安王之乱,当时国库的亏空还是今年才补上,故此……”国库没钱。
“秦爱卿,即刻去着人推算北方天气情况,若有大旱之兆,立刻报来!”皇帝的脸色不好看,区区二十万两银子,能保一省百姓不受干旱之苦,户部居然都不愿意拿出来!
不过他也知道,梅尚书说得虽有夸张,却也是事实。
“陛下,天灾不可等闲视之,不论钦天监测算结果如何,陛下还是要尽快回复郑大人,让当地官府百姓都早日做好准备比较稳妥。”王阁老说道,“且郑大人奏折中所言兴修储水之处以及打井取水等工程,便是没有旱灾,也是有利百姓之事。”
“爱卿所言甚是。”皇帝颔首。
时间很快就到了年底,红薯作坊里的水井中仍然能打出清水,甘州那边传出的消息,知府大人已经尽出了府衙账上的银两,甘州各处都在打井挖蓄水池,反倒没人觉得来年会有大旱了,酒坊的业务也十分平稳。许杏核对了账目,十分欣慰。
“凉州那边也在打井了,不过听说衙门账上没了银子,正在让城中富户捐银子呢,民妇这种商户,每家都捐了二十两。”董三太太来给许杏送年礼,说起了凉州城的情况。
凉州知府的府中,知府孟裕安正在吩咐幕僚:“趁着年节,让商户们再捐些,今年新收上来的商税也都拨下去,能修多少修多少。”
幕僚有些犹豫:“大人,这是不是太过了?”
“有什么太过的?咱们路修好了,确实来了几个商队,今年多收了一笔商税呢,本官下定决心了,就跟着范长青走,说不得我的前程都在这里了!”孟裕安道。
第188章 北方干旱(下)
经过了入秋时的异常寒冷之后,这个冬天,北方的大部分地区反倒比往年来得暖和,没有风雪冻雨,多数时候都是晴天或多云天气。住在城里的人们为省下取暖的碳钱庆幸的时候,靠天吃饭的农人们却开始担忧起来了。
钦天监没有得出准确的大旱灾的预报,只是根据现在的情况给出了比往年降水略少的结论。“要到开春再看?全是废话!”皇帝十分不满。
“陛下息怒,天时向来瞬息万变,难以预测也是正常的。”王大学士站在书案一侧,躬身劝解着。
皇帝深吸口气:“朕自然知道,可是若不早做打算,等到旱情真的严重了,后果不堪设想!”
王大学士就道:“陛下心怀百姓,是社稷之福。郑大人早就上了折子,想必也是密切关注此事的,有他在,陛下也不需过于挂怀。”
“是啊,郑爱卿毕竟是朕的表兄,确实能为朕分忧。”皇帝神色略见舒缓,“户部没给出银子,他也没有一再的索要,甚是体谅朝廷的难处。”
王大学士眉峰微动,却没说什么。
这个新年倒是过得十分平顺,无论是京中还是边塞,都没有什么大事发生。范府里因为没有完全除孝,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庆贺活动,不过是用心做了团圆饭,长青也多在家陪伴孩子们罢了。
然而,直到整个正月过完,北方多个府县都没有雨雪,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担心起旱情来。
“夫人,甘州的情况开始不好了。虽然潘大人下了命令修蓄水池、打井,但是很多蓄水池里存的水都快要干了,井水也越来越不好出,大家都担心今年要有大旱,百姓们已经不愿意卖红薯了。”二月初,同贵年后第一次去甘州巡查酒坊,就带回了坏消息,“因为有您之前的话,程管事跟我说,他已经准备关了作坊,现在只卖存货了。”
虽然早有心理准备,可是许杏还是心里一沉,点头道:“如此也很是妥当,天灾当前,总要先保全粮食。粉条的作坊也关了吧?”
同贵点头:“也是只卖存货,不再加工了,都等着下了雨旱情过去了再说。现在看来,似乎是甘州的旱情最为严重,咱们这里好歹还阴过几次天,甘州一直就没见过云彩。”
“嗯,咱们这边的作坊也要如此。”许杏嘱咐她,“能少用些水就少用些,不行,过一阵子也关了吧。正好年前没多少果子了,我也没弄那做干果的作坊,如今倒是省事。”
到了二月里,凉州一带终于下了一场雨,可是对于干涸已久的土地来说,这场雨远远不够。接下来的连日大晴天终于让所有人都确认了,今年春天的旱灾已经形成。 ↑返回顶部↑
他的话并没有让在场的几人生出什么轻松之感。户部尚书梅友就问:“敢问陛下,您是如何想到此事?可是北方已有灾情折子送来?”他就知道是有事,不然也不会找他,毕竟找他就是要银子的。
皇帝把手中的折子递给内侍,示意他送给几位大人传阅,同时道:“是郑明复上了折子,说甘陕今年冬天几无降水,他担心有旱灾,请钦天监帮助测算,又请示朝廷能否调拨银两,帮助地方整修水利,蓄水防灾。”
王阁老先点头:“郑大人果然是心系百姓,又有防微杜渐之心,令人好生敬佩。”
皇帝露出个极淡的笑容:“郑爱卿确实忠君体国,代朕牧民,为朕分忧。梅爱卿,你看他所说的二十万两工程银子,何时可以拨付?”
“这……陛下恕罪,今年夏季洪水,湖广稻米歉收,又因北疆战事连绵至今,军饷粮草开支巨大,上年又刚平定了安王之乱,当时国库的亏空还是今年才补上,故此……”国库没钱。
“秦爱卿,即刻去着人推算北方天气情况,若有大旱之兆,立刻报来!”皇帝的脸色不好看,区区二十万两银子,能保一省百姓不受干旱之苦,户部居然都不愿意拿出来!
不过他也知道,梅尚书说得虽有夸张,却也是事实。
“陛下,天灾不可等闲视之,不论钦天监测算结果如何,陛下还是要尽快回复郑大人,让当地官府百姓都早日做好准备比较稳妥。”王阁老说道,“且郑大人奏折中所言兴修储水之处以及打井取水等工程,便是没有旱灾,也是有利百姓之事。”
“爱卿所言甚是。”皇帝颔首。
时间很快就到了年底,红薯作坊里的水井中仍然能打出清水,甘州那边传出的消息,知府大人已经尽出了府衙账上的银两,甘州各处都在打井挖蓄水池,反倒没人觉得来年会有大旱了,酒坊的业务也十分平稳。许杏核对了账目,十分欣慰。
“凉州那边也在打井了,不过听说衙门账上没了银子,正在让城中富户捐银子呢,民妇这种商户,每家都捐了二十两。”董三太太来给许杏送年礼,说起了凉州城的情况。
凉州知府的府中,知府孟裕安正在吩咐幕僚:“趁着年节,让商户们再捐些,今年新收上来的商税也都拨下去,能修多少修多少。”
幕僚有些犹豫:“大人,这是不是太过了?”
“有什么太过的?咱们路修好了,确实来了几个商队,今年多收了一笔商税呢,本官下定决心了,就跟着范长青走,说不得我的前程都在这里了!”孟裕安道。
第188章 北方干旱(下)
经过了入秋时的异常寒冷之后,这个冬天,北方的大部分地区反倒比往年来得暖和,没有风雪冻雨,多数时候都是晴天或多云天气。住在城里的人们为省下取暖的碳钱庆幸的时候,靠天吃饭的农人们却开始担忧起来了。
钦天监没有得出准确的大旱灾的预报,只是根据现在的情况给出了比往年降水略少的结论。“要到开春再看?全是废话!”皇帝十分不满。
“陛下息怒,天时向来瞬息万变,难以预测也是正常的。”王大学士站在书案一侧,躬身劝解着。
皇帝深吸口气:“朕自然知道,可是若不早做打算,等到旱情真的严重了,后果不堪设想!”
王大学士就道:“陛下心怀百姓,是社稷之福。郑大人早就上了折子,想必也是密切关注此事的,有他在,陛下也不需过于挂怀。”
“是啊,郑爱卿毕竟是朕的表兄,确实能为朕分忧。”皇帝神色略见舒缓,“户部没给出银子,他也没有一再的索要,甚是体谅朝廷的难处。”
王大学士眉峰微动,却没说什么。
这个新年倒是过得十分平顺,无论是京中还是边塞,都没有什么大事发生。范府里因为没有完全除孝,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庆贺活动,不过是用心做了团圆饭,长青也多在家陪伴孩子们罢了。
然而,直到整个正月过完,北方多个府县都没有雨雪,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担心起旱情来。
“夫人,甘州的情况开始不好了。虽然潘大人下了命令修蓄水池、打井,但是很多蓄水池里存的水都快要干了,井水也越来越不好出,大家都担心今年要有大旱,百姓们已经不愿意卖红薯了。”二月初,同贵年后第一次去甘州巡查酒坊,就带回了坏消息,“因为有您之前的话,程管事跟我说,他已经准备关了作坊,现在只卖存货了。”
虽然早有心理准备,可是许杏还是心里一沉,点头道:“如此也很是妥当,天灾当前,总要先保全粮食。粉条的作坊也关了吧?”
同贵点头:“也是只卖存货,不再加工了,都等着下了雨旱情过去了再说。现在看来,似乎是甘州的旱情最为严重,咱们这里好歹还阴过几次天,甘州一直就没见过云彩。”
“嗯,咱们这边的作坊也要如此。”许杏嘱咐她,“能少用些水就少用些,不行,过一阵子也关了吧。正好年前没多少果子了,我也没弄那做干果的作坊,如今倒是省事。”
到了二月里,凉州一带终于下了一场雨,可是对于干涸已久的土地来说,这场雨远远不够。接下来的连日大晴天终于让所有人都确认了,今年春天的旱灾已经形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