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杏 第99节(1 / 4)
“哦对了,也不光有惩罚的,还有嘉奖的。”长青道,“潘昱升官了,大理寺少卿,年后就要进京上任。”
“呀!那我可得给潘夫人去个信,好生恭喜她才是,潘大人这是连升好几级呢吧。”许杏从前看过许多有关大理寺的电视剧,只觉得这官很大。
长青摇头失笑:“好在你先跟我说了,不然要贻笑大方。大理寺少卿同甘州知府一样,也是正四品,品级不变,不过进了京,大理寺又是直属陛下的,‘京官高一级’,而且面圣机会多,自然就更有前程一些。”
“原来是这样,那也是很了不起的。”许杏点头,并不觉得不好意思,“他又有皇后娘娘的关系,必然前程似锦。”
“接任甘州知府的也是熟人,段文彦,就是段大人的长子,现在正做着通判的。”长青继续道。
许杏回过味儿来,也只好感慨一句:“还真是朝中有人好做官啊。”
甘州确实治理得不错,可是潘大人如果不是皇后的族侄,谁知道能不能做得上大理寺少卿?段文彦就更是了,来这里不过两年,就连升两级,就算有他自己的本事,他父亲甚至整个段氏的支持也是不可忽略的。
感慨归感慨,许杏倒不觉得心理不平衡,这种事情在她生活的后世都不稀罕,更别说当今的时代了。他们家靠自己的努力走到今天,也很不错,没什么值得愤世嫉俗的。她接着问:“还有吗?”
长青点头道:“还有一个,凉州知府孟裕安,你可能不大知道他,也要进京了,鸿胪寺正卿。这人也有趣,得了旨意,居然当天就给我送了一封信,说他的政绩多亏了我的提点,我何曾提点过他?大约是在外放知府的位子上坐得太久,要进京了欢喜得不知如何是好了吧。”
“怎么样?我就说吧,跟着范长青说的走,准有好处!这回我进了京,好似比我那大舅哥官职还略高些,哎呀,这事儿让人心里舒坦啊!”凉州知府衙门里,孟裕安正喜笑颜开的跟幕僚喝茶。
“鸿胪寺好啊,九寺之一,事儿少官职高!本官呢也没有什么封侯拜相的野心,甭管他实权大不大,正经的从三品正卿大人!踏踏实实的在这个位子上致仕,再给儿孙铺铺路,我也就别无所求喽!”孟裕安对这个升迁命令十分满意,“当年我也想着要大有作为,可是这么些年过去了,也就那样吧,当个太平官,有什么不好?你看那范长青了吧,力气没少出,钉子没少碰,最后还在吃挂落,为什么啊?他没有背景!往后怎么着还不一定呢!”
“以后如何,还未可知!”郑府中,郑大人也在跟夫人说着同样的话,只不过他的脸上却是半分喜色都没有。
“事情是胡显他们做的,陛下怎么还专门下旨申斥你呢?这是糊涂了不成?”郑夫人也是脸色阴沉。
郑大人一拍桌子:“夫人慎言!”
“是,是我说错了话。”郑夫人连忙道,“可是这事情确实跟你没关系啊,他们做这样的事,当然得瞒着你了,东窗事发了反倒连累了你,陛下这般,完全不给你留情面,还提拔了那潘家小儿,这不就是在针对你吗?”
“雷霆雨露俱是君恩,可不要说了。”郑大人语气低沉,“他们私下盗卖官粮,兹事体大,我作为上官居然毫不知情,确实是有失察之责,再加上旱灾的事,陛下对我有气也是有的。不管怎么说,陛下没动我,就是念着姑母的情分了,可朝廷里总是要交代一二的,这才抬举了潘氏。”
“姑母去得太早了,也不知宫里的淑妃娘娘能不能替你说上几句话。”郑夫人越说越觉得烦躁,“潘氏如今倒是如日中天的。”
郑大人叹口气:“虽说是陛下玩得一手好制衡,可是潘昱此人也确实扶得起来。那甘州,如今凭着水利灌溉并广泛种植红薯,再无人饿死,又有药材和那个什么‘甘州醇’的酒,往来商队颇多,百姓已见富庶,号称‘北方明珠’。你想,潘昱的履历上有此一笔,如何会没有好前程?不过是来得早了些罢了。”
“他不过是个摘桃的!那些东西不都是范长青在那的时候弄出来的吗?那酒坊,我听说还是范夫人的私产。”郑夫人不忿。
“你如何知晓?”郑大人问,区区一个酒坊,他自然是不看在眼里的,不过听说主人是范长青,他才略有几分兴趣。
郑夫人支吾了一下:“我就是听说那个酒坊生意还过得去,就想……这不就差人打听了一下,才知道是他家的产业。”
“夫人啊!”郑大人当然明白老妻的未尽之意,又不好多说,便点到为止,“咱们京城里产业众多,实不必把这点子蝇头小利放在眼里。”
年底的时候,同贵生下了一个儿子,母子平安,只是张彪中年得子,宝贝得不行,舍不得他们母子奔波,便自告奋勇揽下了去甘州酒坊核查年底账目的任务。
对此许杏倒也没有什么异议,反正以张彪的身份,他也不可能在这么个小酒坊的账目银两上动什么手脚,只是看到他带回来的账册和银票,还是惊讶了一下:“这……不是拿错了吧?”
同喜摇头:“张护卫说了,他一概没有动过,程管事因为您跟同贵都去不了,还专门给您写了封信呢,要不您看看信再说?”
“这一年的净利居然真的是两千两!”许杏看完信,终于喜上眉梢,“我还想着今年大灾,停工了半年多,光这几个月,能有个八百两就不错了,没想到这么多!果然是‘北方明珠’啊,到底不一样了。”
第191章 干货生意(上)
甘州的酒坊生意极佳,超乎许杏的预想,原因有两个方面。
程管事在信中说了,因为旱灾,年初的时候酒坊和旁边的小粉条作坊只能可着已有的原材料生产,大约二月底就停产了,之后粉条倒是都卖了,但是酒毕竟不是必需品,大家都担心粮食减产饿肚子的时候自然喝不起酒,便剩下了一些,没奈何只能存在酒窖里。等到秋天红薯大丰收,酒坊重新开工的时候,之前存的酒却跟从前有了些许不同,味道更加醇香,于是引得好酒之人格外追捧,就连新酒也更加抢手了。
“是我的疏忽。”许杏一拍脑袋,“当时光跟他们说这酒若是能藏上些时日会更加醇香,却没有实际的例子,估计没人当回事,且咱们的作坊时日也短,又想尽快要银子,自然是新酒蒸馏出来就卖,竟然无人发觉其中妙处。‘酒是陈的香’啊,这都给忘了,唉。” ↑返回顶部↑
“呀!那我可得给潘夫人去个信,好生恭喜她才是,潘大人这是连升好几级呢吧。”许杏从前看过许多有关大理寺的电视剧,只觉得这官很大。
长青摇头失笑:“好在你先跟我说了,不然要贻笑大方。大理寺少卿同甘州知府一样,也是正四品,品级不变,不过进了京,大理寺又是直属陛下的,‘京官高一级’,而且面圣机会多,自然就更有前程一些。”
“原来是这样,那也是很了不起的。”许杏点头,并不觉得不好意思,“他又有皇后娘娘的关系,必然前程似锦。”
“接任甘州知府的也是熟人,段文彦,就是段大人的长子,现在正做着通判的。”长青继续道。
许杏回过味儿来,也只好感慨一句:“还真是朝中有人好做官啊。”
甘州确实治理得不错,可是潘大人如果不是皇后的族侄,谁知道能不能做得上大理寺少卿?段文彦就更是了,来这里不过两年,就连升两级,就算有他自己的本事,他父亲甚至整个段氏的支持也是不可忽略的。
感慨归感慨,许杏倒不觉得心理不平衡,这种事情在她生活的后世都不稀罕,更别说当今的时代了。他们家靠自己的努力走到今天,也很不错,没什么值得愤世嫉俗的。她接着问:“还有吗?”
长青点头道:“还有一个,凉州知府孟裕安,你可能不大知道他,也要进京了,鸿胪寺正卿。这人也有趣,得了旨意,居然当天就给我送了一封信,说他的政绩多亏了我的提点,我何曾提点过他?大约是在外放知府的位子上坐得太久,要进京了欢喜得不知如何是好了吧。”
“怎么样?我就说吧,跟着范长青说的走,准有好处!这回我进了京,好似比我那大舅哥官职还略高些,哎呀,这事儿让人心里舒坦啊!”凉州知府衙门里,孟裕安正喜笑颜开的跟幕僚喝茶。
“鸿胪寺好啊,九寺之一,事儿少官职高!本官呢也没有什么封侯拜相的野心,甭管他实权大不大,正经的从三品正卿大人!踏踏实实的在这个位子上致仕,再给儿孙铺铺路,我也就别无所求喽!”孟裕安对这个升迁命令十分满意,“当年我也想着要大有作为,可是这么些年过去了,也就那样吧,当个太平官,有什么不好?你看那范长青了吧,力气没少出,钉子没少碰,最后还在吃挂落,为什么啊?他没有背景!往后怎么着还不一定呢!”
“以后如何,还未可知!”郑府中,郑大人也在跟夫人说着同样的话,只不过他的脸上却是半分喜色都没有。
“事情是胡显他们做的,陛下怎么还专门下旨申斥你呢?这是糊涂了不成?”郑夫人也是脸色阴沉。
郑大人一拍桌子:“夫人慎言!”
“是,是我说错了话。”郑夫人连忙道,“可是这事情确实跟你没关系啊,他们做这样的事,当然得瞒着你了,东窗事发了反倒连累了你,陛下这般,完全不给你留情面,还提拔了那潘家小儿,这不就是在针对你吗?”
“雷霆雨露俱是君恩,可不要说了。”郑大人语气低沉,“他们私下盗卖官粮,兹事体大,我作为上官居然毫不知情,确实是有失察之责,再加上旱灾的事,陛下对我有气也是有的。不管怎么说,陛下没动我,就是念着姑母的情分了,可朝廷里总是要交代一二的,这才抬举了潘氏。”
“姑母去得太早了,也不知宫里的淑妃娘娘能不能替你说上几句话。”郑夫人越说越觉得烦躁,“潘氏如今倒是如日中天的。”
郑大人叹口气:“虽说是陛下玩得一手好制衡,可是潘昱此人也确实扶得起来。那甘州,如今凭着水利灌溉并广泛种植红薯,再无人饿死,又有药材和那个什么‘甘州醇’的酒,往来商队颇多,百姓已见富庶,号称‘北方明珠’。你想,潘昱的履历上有此一笔,如何会没有好前程?不过是来得早了些罢了。”
“他不过是个摘桃的!那些东西不都是范长青在那的时候弄出来的吗?那酒坊,我听说还是范夫人的私产。”郑夫人不忿。
“你如何知晓?”郑大人问,区区一个酒坊,他自然是不看在眼里的,不过听说主人是范长青,他才略有几分兴趣。
郑夫人支吾了一下:“我就是听说那个酒坊生意还过得去,就想……这不就差人打听了一下,才知道是他家的产业。”
“夫人啊!”郑大人当然明白老妻的未尽之意,又不好多说,便点到为止,“咱们京城里产业众多,实不必把这点子蝇头小利放在眼里。”
年底的时候,同贵生下了一个儿子,母子平安,只是张彪中年得子,宝贝得不行,舍不得他们母子奔波,便自告奋勇揽下了去甘州酒坊核查年底账目的任务。
对此许杏倒也没有什么异议,反正以张彪的身份,他也不可能在这么个小酒坊的账目银两上动什么手脚,只是看到他带回来的账册和银票,还是惊讶了一下:“这……不是拿错了吧?”
同喜摇头:“张护卫说了,他一概没有动过,程管事因为您跟同贵都去不了,还专门给您写了封信呢,要不您看看信再说?”
“这一年的净利居然真的是两千两!”许杏看完信,终于喜上眉梢,“我还想着今年大灾,停工了半年多,光这几个月,能有个八百两就不错了,没想到这么多!果然是‘北方明珠’啊,到底不一样了。”
第191章 干货生意(上)
甘州的酒坊生意极佳,超乎许杏的预想,原因有两个方面。
程管事在信中说了,因为旱灾,年初的时候酒坊和旁边的小粉条作坊只能可着已有的原材料生产,大约二月底就停产了,之后粉条倒是都卖了,但是酒毕竟不是必需品,大家都担心粮食减产饿肚子的时候自然喝不起酒,便剩下了一些,没奈何只能存在酒窖里。等到秋天红薯大丰收,酒坊重新开工的时候,之前存的酒却跟从前有了些许不同,味道更加醇香,于是引得好酒之人格外追捧,就连新酒也更加抢手了。
“是我的疏忽。”许杏一拍脑袋,“当时光跟他们说这酒若是能藏上些时日会更加醇香,却没有实际的例子,估计没人当回事,且咱们的作坊时日也短,又想尽快要银子,自然是新酒蒸馏出来就卖,竟然无人发觉其中妙处。‘酒是陈的香’啊,这都给忘了,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