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名将:一个历史学家的排行榜_分卷阅读_9(1 / 4)
最后来说第三个谜团。红脸的关公战长沙,大家都知道。《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关云长义释黄汉升”中,对此也有描绘,说是关羽进攻长沙,黄忠出马应战,一个刀法强悍,一个箭法精准,交手的结果势均力敌,不分胜负。后来黄忠在压力之下,投降关羽献出长沙。关羽和黄忠之间,真的发生过这样的故事吗?
黄忠的生平,《三国志》卷三十六《黄忠传》有可信记载:“黄忠字汉升,南阳人也。荆州牧刘表,以为中郎将。及曹公克荆州,统属长沙太守韩玄。先主南定诸郡,忠遂委质,随从入蜀。”文字虽短,信息却很丰富。
一是名字。汉升,意思是汉朝提升。为何会提升,因为忠诚的忠啊。这样名和字就有关系了。关羽的忠,体现在红脸上;黄忠的忠,体现在名字上。
二是籍贯。这里的南阳,是郡名,而不是城市的名称。东汉的南阳郡很大,下属三十七个县,在册人口二百四十多万。首府在宛县(宛音同渊),即现今的河南南阳市。当时史书记载某人的籍贯时,如果不知道具体的县,照例只写郡名,黄忠就是如此。同样,诸葛亮《出师表》中“臣本布衣,躬耕南阳”中的南阳,也是指南阳郡。
三是经历。最初是当中郎将。当时军官的职称,有将军、中郎将、校尉、都尉等几大类。一般而言,中郎将比将军要低一等。黄忠最初是刘表的部下,曹操攻占荆州,他又转为长沙太守韩玄的部下。长沙郡的首府临湘县,即现今的湖南省长沙市。先主是指刘备,刘备在赤壁之战后,占领了荆州南部长沙等四个郡。黄忠就在这时“委质”,即投降了。至于怎么投的降,向谁投的降,没有明确交代。史书的其他地方,也没有黄忠大战关羽,并且向关羽投降的记载。因此,《三国演义》中的描绘,也是上面讲关公时讲到的,属于全面美化关羽的笔下生花。你老弟张飞,不是义释过严颜吗?让你也义释一回黄忠,虽然是虚拟版,总能添点光彩嘛!
关羽虽然没有直接领教过黄忠的武艺,然而却间接生过黄忠的气。刘备当上汉中王,派特使费诗,到荆州宣布提升关羽为前将军。到了之后,关羽听说黄忠被任命为后将军,与自己的品级相同,勃然大怒说:“大丈夫绝不同老兵站在同一个行列里!”拒绝接受任命。这费诗很会做思想工作,平心静气劝说道:“从前萧何、曹参,是高祖的老部下;而陈平、韩信,则是后来的新臣僚。然而打下天下评定官位,却把后到的韩信列在头名,萧、曹二人没有任何怨言。现今汉中王殿下,因为黄汉升最近斩杀曹军大将夏侯渊的大功,给予他特殊奖励;但是内心情意的轻重厚薄,又怎么能与您相比呢!况且汉中王殿下与君侯您,就像是同一个身体那样亲密,所以您不应当过分计较官职的高低。在下我,只是传达命令的使者,您实在不愿接受任命,我回去如实向汉中王殿下报告就是。只是为您可惜,因为您终究会因此举动而后悔不已的啊!”这番话摆事实,讲道理,而且柔中带刚。关羽大受震动,立即接受任命不说,还要将功补过,于是亲自统率大军,围攻樊城水淹七军去了。
其实深究起来,关羽当初之所以生气,还不在黄忠的官职高了,而在自己的官职低了。证据在哪里?“三国探客”告诉你。据《三国志》卷三十六《关羽传》记载,五年前的建安十九年(214),骁勇善战的马超,前往益州投奔刘备。关羽得知消息,写信给孔明,问马超的人才可以与谁相比。孔明先生深知他自尊心极强,就回信中说:“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马孟起文武兼备,雄伟壮烈,是一代的英杰。可以与张益德并驾齐驱,但是依然比不上您美髯公的超群绝伦啊!结果“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关大将军看了回信为什么如此高兴?因为孔明先生把他放在比张飞、马超还高的位置,在蜀汉军界独占鳌头。可见独占鳌头,就是他心中认为自己应该得到的位置。事实上,当时关羽独自受命镇守荆州,承担任务的重要性,也确实超过了其他任何将领。所以这“绝伦逸群”四个字,还真不是拍马屁乱吹捧,而是实至名归。如今官位上排座次,把马超、张飞、黄忠分别安排为左将军、右将军、后将军,他无所谓,可以接受。但是让他屈就前将军,与这三位站在同一排,他就接受不了了。上一节讲过,前将军,只是当时军职的第五等,上面还足足有四等,即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和卫将军。从各方面的条件看,给他安排一个卫将军,高过众人一等,对他来说很合适,对其他人而言也没话可说,摆得平。事实上,半年之后北面的曹丕继位当上魏王,马上就把曹魏军界的头号人物夏侯惇,提升为第一等的大将军。相比之下,给关羽前将军就不免显得有点吝啬。好在关大将军终归能够顾全大局,知错就改,重新振作上战场。对他那样强势的个性来说,能这样做已经是很不容易了。以往常说关羽骄傲自大,气势凌人,其实,他也有严格督促自己,传达正能量的时候啊。
还有一个小谜团。关羽的籍贯,《三国志》记载得很明白,是东汉河东郡的解县,即今山西运城市西南的解州镇,此处自古以来就有一片大盐池。《三国演义》说是“河东解良人”,不对。因为当时的河东郡并没有解良县,只有解县。
在以上谜团中,最令人扼腕叹息的事,当属神医华佗惨遭屠杀。医者,仁术也。华佗精心研讨医术,挽救了多少人的生命,最终自己的生命,却被人无情剥夺了,这是多么残酷和痛心的结果!时下常常说医患矛盾,而华佗之死,可以说是历史上最早而且最著名的,由医患矛盾造成的社会悲剧。曹操对别人生命的漠视,最终使自己尝到了苦果,导致最钟爱的儿子曹冲夭折。到了这时,他深深悔恨已经无济于事。这一切都清清楚楚告诉当今的我们:患者如果要想消除医患矛盾,真正对自己有利的办法,还是按照正规的程序,运用和平的方式来解决。盲目使用暴力,频繁伤害医务人员的身体甚至生命,不仅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还会使你今后的就诊更加困难。道理很简单,医疗行业一旦变成社会上最高危的职业,谁会愿意来从事呢?医院纷纷关门了,你又到哪里去就诊呢?这正是:
令人扼腕神医死,启示当今知不知?
关于关羽就讲到这里。下面要讲讲蜀汉战将型名将的第二名张飞。
战将型名将第二名——张飞
历史上的张飞字益德,而非翼德;他深谋远虑、细心周到,并不是只知道叫喳喳的粗鲁莽撞人;相貌也不像黑旋风李逵,至少也是五官端正,说不定还是一个帅哥。在三国故事的流传过程中,张飞的形象一再被损害、被矮化……
一 英雄本色
本节要讲的这位,他与刘备、关羽情同手足,也是一位个家喻户晓的知名人物,不错,他就是蜀汉的名将张飞。但是,后世对张飞的了解,多半是从演义小说和戏剧中得来,如果要说历史上真实记载的张飞,那就不一定都清楚了。不但不清楚,反而误解多多,比如他真实的形象和秉性,就很容易被《三国演义》误导,甚至就连他的名字,也多半没有弄清楚。那么历史上真实张飞的英雄本色,又是什么样子呢?
张飞第一样因误导而受损的东西,就是他最基本的权利——姓名权。
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讲解张飞,首先当然要弄清楚他真实的名字是什么。而提到这一点,如果他张三爷死而有知,肯定要对后世发出叫喳喳的怒吼。吼什么呢?你们为何要乱改咱家的名字?真真气煞我也!
怒吼的原因在哪里?“三国探客”告诉你。原来,他的名字,《三国志》卷三十六《张飞传》有准确的记载:“张飞字益德,涿郡人也。少与关羽俱事先主。”这段史文告诉我们,张飞准确的名字是:名飞,字益德。请读者诸君注意,“益德”的益,是增益的益,收益的益,利益的益。前面讲过,古人有名,还有字,两者的用途并不相同。名是用来彼此相区别,张三李四,避免混淆。而字,后世叫做表字,主要用途是在社交场合中显示礼貌。大体的规矩是:称呼别人,一般要称他的表字,以示尊重。称呼自己,则要称名,以示谦虚。比如刘备在提到诸葛亮时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这见于《三国志》卷三十五《诸葛亮传》。而诸葛亮向后主上奏《出师表》,开头就是“臣亮言”三个字,这见于《文选》卷三十七。名和字,总有意义上的某种联系。张飞的益德,意思就是不断增加品德。不断增加品德,将来就能腾飞,这正是当时儒家思想盛行的体现,完全是有密切联系的啊。当时的人,用“德”字来取名字的现象非常普遍,庞德、庞德公、刘玄德、曹孟德。这实际上也是儒家伦理道德盛行的折射和反映。
但是,张飞的名字,上千年之后却被人擅自改了。是谁这样胆大呢?就是写《三国演义》的罗贯中。罗贯中大概以为,你张飞要飞,没翅膀怎么飞?看你二哥关羽,都有长羽毛的翅膀,你也应当有翅膀嘛!于是自作主张,把人家张飞的表字改了。怎么改呢?改成羽翼的翼,意思也是翅膀,这不就同关羽的羽,配成了一对羽翼了吗?这样你们两个,既是刘备的左膀右臂,也是刘备的一对翅膀嘛。所以《三国演义》开篇第一回就说:“姓张,名飞,字翼德。”你会说了,那么这会不会是偶然的笔误呢?回答是否定的。因为书中多次提到张飞的表字,都是羽翼的“翼”,可见绝非偶然,而是存心。这样一改,不仅破坏了张飞原来名字的文化含金量,而且从此谬种流传,不知道忽悠了多少三国迷。弄得现今的游客,甚至还是很有文化的诗人,到了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看到张飞塑像前面的说明牌上,按照史书写的是“字益德”,还说是没文化,写错了。《孝经》上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人家张飞的名字也是受之父母,你罗贯中凭什么随便给别人改了?你经过张飞本人的同意了吗?要是别人把你的名字罗贯中,改成罗贯西,你同意吗?今天我们讲张飞,开头就来纠正谬种流传的名字,意图有二:一是为这位在咱们四川曾经造福一方的父母官张飞张益德,正儿八经维护一回长期受损的姓名权;二是就从最基本的名字开始,好好认识一下真实张飞的英雄本色。
张飞第二样因误导而受损的重要东西,是知名度。而损害他知名度的,又是写《三国演义》的罗贯中。那么罗贯中是怎样损害他知名度的呢?
先来看看张飞“喝断长坂坡”的故事,这大概是张飞在一般读者心中最熟悉、最出彩的一段经历了。那么在这段故事里,张飞有什么精彩表现,其中又有哪些内容是被扭曲了的呢?
据《三国志》卷三十六《张飞传》记载,东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张飞跟随刘备,经受了一场生死大考验。当年九月,曹操出动大军,杀向南面荆州的首府襄阳(今湖北省襄阳市),决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占荆州,还要把寄居在此的死对头刘备,一并灭了。荆州的行政长官刘琮,举手投降曹操,刘备仓皇向南撤退。曹操立即抽调精锐骑兵跟踪追击,一天一夜急驰三百多里,终于在当阳(在今湖北省当阳市)城北的长坂坡,把刘备一行追到了。虎将张飞,第一次独当一面大发虎威,就在长坂坡前。而罗贯中损害他的知名度,也同他这场发威直接相关。
话说刘备在前面打马狂奔,张飞与二十名骑兵在后面掩护。当时的长坂坡前,有一条河横断道路,虽然并不宽广,但是水深流急,难以涉水横渡。刘备一行刚刚通过木桥,张飞即指挥手下健儿,把桥砍断拆毁。等到曹军骑兵来到北岸的断桥头上时,已经无法过河。张飞立马南岸,横长矛,睁双眼,高声发出流传青史的怒吼:“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
这里的“身”字,乃是当时的习用语,意思就是“我”。前面说了,当时称呼自己,照例是要称名,以示谦卑。现今他称呼自己,不说张飞,而说张益德,这是为什么呢?很简单,这是有意抬高自己,表示对敌人的藐视。对朋友要尊重,对敌人要藐视,他是很有原则的。他这一声怒吼发威,最后的结果怎么样?史书说是:“敌皆无敢进者,故遂得免。”刘备和诸葛亮一行,安然脱险,这是事实。但是,把脱险的原因说成是“敌皆无敢进者”,就不免夸张了。曹军对张飞的威名,确实是如雷贯耳。但是,要说对方就恐惧得不敢向前冲了,那也未必。因为对方涌来了五千人马,其中的主力,又是赫赫有名的“虎豹骑”,也就是虎骑兵和豹骑兵的合称。《三国志》卷九《曹仁传》裴松之注引《魏书》记载,曹魏军队的虎豹骑,被称为骑兵中的“天下骁锐”。现今北京的故宫博物院,就收藏有“豹骑司马”的官印。相形之下,张飞只有二十多名骑兵,你说对方敢不敢向前冲?其实,对方止步不前的关键原因,还在于河流的阻挡。桥梁被毁,水流湍急,很难强渡,再加上张飞的怒吼发威,最后就收到了期望的效果。
那么罗贯中怎么会损害到张飞的知名度呢?《三国演义》第四十二回,对上面这段真实的历史场景做了改编。改编可以,但是你不能乱改。张飞的怒吼,《三国志》卷三十六《张飞传》上原本是“身是张益德也”,清清楚楚六个字。他一改,改成了八个字“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这就出状况了,有问题了。首先,他加上的“燕人”两个字,意思是先秦时期燕国故地的人。但是,加这两个字,增添不了张飞的光彩,反倒灭了他的威风,损害了他的知名度。为什么呢?想想看,如果你是某个领域顶尖的天王巨星,骨灰级的、王牌大腕儿,只消报出尊姓大名,就能把对方吓倒,对不对?比如在篮球界,只消说“我是乔丹”,在足球界,只消说“我是小贝”,那就足够了。姓名前边还要加上说明,说明自己是何方人氏,这就清清楚楚地证明:你的知名度还不够,腕儿还差得多,所以生怕对方不晓得,对不对?笔者在前面讲关羽时说过,自从关羽在万军之中,杀了袁绍手下河北第一名将颜良之后,“关羽、张飞皆万人敌也”的威名,就在曹营中打响了,传遍了。正是因为自己大名鼎鼎,所以张飞才会在断桥边上有这大声一吼。既然名声在外,响当当地人尽皆知,那么在沙场上的同行面前,还用得着加“燕人”两个字吗?万一对方把“燕人”,错听成了发音相似的“阉人”,不是更糟糕更搞笑吗?所以,罗贯中这一改,实在是画蛇添足的败笔,而且还损害了咱们张飞张三爷的知名度。
不过,实事求是地说,损害张飞姓名权和知名度的始作俑者,还不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在此之前问世的元代《三国志平话》,就已经把张飞的表字“益德”,改成了“翼德”;在长坂坡前的那一声怒吼,也写成了“吾乃燕人张翼德,谁敢共吾决死?”可见整个过程,是《三国志平话》实施侵权和损害在先,《三国演义》跟着侵权和损害随在后。今天我们要想来认识张飞的真实形象,就不能不把来龙去脉搞清楚。
张飞第三件因误导被损害,而且扭曲最严重的东西,就是他真实的形象。后世流传的张飞,被弄成了一个作风鲁莽、性格暴躁的粗线条人物,与程咬金、李逵有一拼。但是,历史上真实的张飞却完全不是如此。那么我这样说有什么证据呢?
证据不用多举,只消来看张飞第一次取得的辉煌胜利,也就是义释严颜的江州之战,就会完全明白。
建安十八年(213),刘备喧宾夺主,动手攻占益州。益州的军政长官刘璋在成都顽强抵抗。为了加强攻势,刘备便在第二年,从荆州紧急召唤张飞等人,跟随诸葛亮率军赶往益州增援。江州之战,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打响了。
古往今来,从江汉平原进入天府之国,最近便的交通大动脉就是长江。张飞等人沿江西上,很快就到达益州东部最重要的军事要塞江州城下。江州,在现今的重庆市区,当时是巴郡的首府。不过,江州虽然地位重要,这时的防守兵力却相当薄弱,因为刘璋的主力兵团,已经集中在江州的西北方向,正在全力保卫益州的中心城市成都。因此,张飞很快就将江州的城池拿下,生擒了对方的主将严颜。于是便出现了《三国志》卷三十六《张飞传》中记载的生动一幕。张飞责骂被捆绑的严颜说:“大军至,何以不降而敢拒战?”我们大军来到,为何不举手投降还敢出兵顽抗? ↑返回顶部↑
黄忠的生平,《三国志》卷三十六《黄忠传》有可信记载:“黄忠字汉升,南阳人也。荆州牧刘表,以为中郎将。及曹公克荆州,统属长沙太守韩玄。先主南定诸郡,忠遂委质,随从入蜀。”文字虽短,信息却很丰富。
一是名字。汉升,意思是汉朝提升。为何会提升,因为忠诚的忠啊。这样名和字就有关系了。关羽的忠,体现在红脸上;黄忠的忠,体现在名字上。
二是籍贯。这里的南阳,是郡名,而不是城市的名称。东汉的南阳郡很大,下属三十七个县,在册人口二百四十多万。首府在宛县(宛音同渊),即现今的河南南阳市。当时史书记载某人的籍贯时,如果不知道具体的县,照例只写郡名,黄忠就是如此。同样,诸葛亮《出师表》中“臣本布衣,躬耕南阳”中的南阳,也是指南阳郡。
三是经历。最初是当中郎将。当时军官的职称,有将军、中郎将、校尉、都尉等几大类。一般而言,中郎将比将军要低一等。黄忠最初是刘表的部下,曹操攻占荆州,他又转为长沙太守韩玄的部下。长沙郡的首府临湘县,即现今的湖南省长沙市。先主是指刘备,刘备在赤壁之战后,占领了荆州南部长沙等四个郡。黄忠就在这时“委质”,即投降了。至于怎么投的降,向谁投的降,没有明确交代。史书的其他地方,也没有黄忠大战关羽,并且向关羽投降的记载。因此,《三国演义》中的描绘,也是上面讲关公时讲到的,属于全面美化关羽的笔下生花。你老弟张飞,不是义释过严颜吗?让你也义释一回黄忠,虽然是虚拟版,总能添点光彩嘛!
关羽虽然没有直接领教过黄忠的武艺,然而却间接生过黄忠的气。刘备当上汉中王,派特使费诗,到荆州宣布提升关羽为前将军。到了之后,关羽听说黄忠被任命为后将军,与自己的品级相同,勃然大怒说:“大丈夫绝不同老兵站在同一个行列里!”拒绝接受任命。这费诗很会做思想工作,平心静气劝说道:“从前萧何、曹参,是高祖的老部下;而陈平、韩信,则是后来的新臣僚。然而打下天下评定官位,却把后到的韩信列在头名,萧、曹二人没有任何怨言。现今汉中王殿下,因为黄汉升最近斩杀曹军大将夏侯渊的大功,给予他特殊奖励;但是内心情意的轻重厚薄,又怎么能与您相比呢!况且汉中王殿下与君侯您,就像是同一个身体那样亲密,所以您不应当过分计较官职的高低。在下我,只是传达命令的使者,您实在不愿接受任命,我回去如实向汉中王殿下报告就是。只是为您可惜,因为您终究会因此举动而后悔不已的啊!”这番话摆事实,讲道理,而且柔中带刚。关羽大受震动,立即接受任命不说,还要将功补过,于是亲自统率大军,围攻樊城水淹七军去了。
其实深究起来,关羽当初之所以生气,还不在黄忠的官职高了,而在自己的官职低了。证据在哪里?“三国探客”告诉你。据《三国志》卷三十六《关羽传》记载,五年前的建安十九年(214),骁勇善战的马超,前往益州投奔刘备。关羽得知消息,写信给孔明,问马超的人才可以与谁相比。孔明先生深知他自尊心极强,就回信中说:“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马孟起文武兼备,雄伟壮烈,是一代的英杰。可以与张益德并驾齐驱,但是依然比不上您美髯公的超群绝伦啊!结果“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关大将军看了回信为什么如此高兴?因为孔明先生把他放在比张飞、马超还高的位置,在蜀汉军界独占鳌头。可见独占鳌头,就是他心中认为自己应该得到的位置。事实上,当时关羽独自受命镇守荆州,承担任务的重要性,也确实超过了其他任何将领。所以这“绝伦逸群”四个字,还真不是拍马屁乱吹捧,而是实至名归。如今官位上排座次,把马超、张飞、黄忠分别安排为左将军、右将军、后将军,他无所谓,可以接受。但是让他屈就前将军,与这三位站在同一排,他就接受不了了。上一节讲过,前将军,只是当时军职的第五等,上面还足足有四等,即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和卫将军。从各方面的条件看,给他安排一个卫将军,高过众人一等,对他来说很合适,对其他人而言也没话可说,摆得平。事实上,半年之后北面的曹丕继位当上魏王,马上就把曹魏军界的头号人物夏侯惇,提升为第一等的大将军。相比之下,给关羽前将军就不免显得有点吝啬。好在关大将军终归能够顾全大局,知错就改,重新振作上战场。对他那样强势的个性来说,能这样做已经是很不容易了。以往常说关羽骄傲自大,气势凌人,其实,他也有严格督促自己,传达正能量的时候啊。
还有一个小谜团。关羽的籍贯,《三国志》记载得很明白,是东汉河东郡的解县,即今山西运城市西南的解州镇,此处自古以来就有一片大盐池。《三国演义》说是“河东解良人”,不对。因为当时的河东郡并没有解良县,只有解县。
在以上谜团中,最令人扼腕叹息的事,当属神医华佗惨遭屠杀。医者,仁术也。华佗精心研讨医术,挽救了多少人的生命,最终自己的生命,却被人无情剥夺了,这是多么残酷和痛心的结果!时下常常说医患矛盾,而华佗之死,可以说是历史上最早而且最著名的,由医患矛盾造成的社会悲剧。曹操对别人生命的漠视,最终使自己尝到了苦果,导致最钟爱的儿子曹冲夭折。到了这时,他深深悔恨已经无济于事。这一切都清清楚楚告诉当今的我们:患者如果要想消除医患矛盾,真正对自己有利的办法,还是按照正规的程序,运用和平的方式来解决。盲目使用暴力,频繁伤害医务人员的身体甚至生命,不仅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还会使你今后的就诊更加困难。道理很简单,医疗行业一旦变成社会上最高危的职业,谁会愿意来从事呢?医院纷纷关门了,你又到哪里去就诊呢?这正是:
令人扼腕神医死,启示当今知不知?
关于关羽就讲到这里。下面要讲讲蜀汉战将型名将的第二名张飞。
战将型名将第二名——张飞
历史上的张飞字益德,而非翼德;他深谋远虑、细心周到,并不是只知道叫喳喳的粗鲁莽撞人;相貌也不像黑旋风李逵,至少也是五官端正,说不定还是一个帅哥。在三国故事的流传过程中,张飞的形象一再被损害、被矮化……
一 英雄本色
本节要讲的这位,他与刘备、关羽情同手足,也是一位个家喻户晓的知名人物,不错,他就是蜀汉的名将张飞。但是,后世对张飞的了解,多半是从演义小说和戏剧中得来,如果要说历史上真实记载的张飞,那就不一定都清楚了。不但不清楚,反而误解多多,比如他真实的形象和秉性,就很容易被《三国演义》误导,甚至就连他的名字,也多半没有弄清楚。那么历史上真实张飞的英雄本色,又是什么样子呢?
张飞第一样因误导而受损的东西,就是他最基本的权利——姓名权。
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讲解张飞,首先当然要弄清楚他真实的名字是什么。而提到这一点,如果他张三爷死而有知,肯定要对后世发出叫喳喳的怒吼。吼什么呢?你们为何要乱改咱家的名字?真真气煞我也!
怒吼的原因在哪里?“三国探客”告诉你。原来,他的名字,《三国志》卷三十六《张飞传》有准确的记载:“张飞字益德,涿郡人也。少与关羽俱事先主。”这段史文告诉我们,张飞准确的名字是:名飞,字益德。请读者诸君注意,“益德”的益,是增益的益,收益的益,利益的益。前面讲过,古人有名,还有字,两者的用途并不相同。名是用来彼此相区别,张三李四,避免混淆。而字,后世叫做表字,主要用途是在社交场合中显示礼貌。大体的规矩是:称呼别人,一般要称他的表字,以示尊重。称呼自己,则要称名,以示谦虚。比如刘备在提到诸葛亮时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这见于《三国志》卷三十五《诸葛亮传》。而诸葛亮向后主上奏《出师表》,开头就是“臣亮言”三个字,这见于《文选》卷三十七。名和字,总有意义上的某种联系。张飞的益德,意思就是不断增加品德。不断增加品德,将来就能腾飞,这正是当时儒家思想盛行的体现,完全是有密切联系的啊。当时的人,用“德”字来取名字的现象非常普遍,庞德、庞德公、刘玄德、曹孟德。这实际上也是儒家伦理道德盛行的折射和反映。
但是,张飞的名字,上千年之后却被人擅自改了。是谁这样胆大呢?就是写《三国演义》的罗贯中。罗贯中大概以为,你张飞要飞,没翅膀怎么飞?看你二哥关羽,都有长羽毛的翅膀,你也应当有翅膀嘛!于是自作主张,把人家张飞的表字改了。怎么改呢?改成羽翼的翼,意思也是翅膀,这不就同关羽的羽,配成了一对羽翼了吗?这样你们两个,既是刘备的左膀右臂,也是刘备的一对翅膀嘛。所以《三国演义》开篇第一回就说:“姓张,名飞,字翼德。”你会说了,那么这会不会是偶然的笔误呢?回答是否定的。因为书中多次提到张飞的表字,都是羽翼的“翼”,可见绝非偶然,而是存心。这样一改,不仅破坏了张飞原来名字的文化含金量,而且从此谬种流传,不知道忽悠了多少三国迷。弄得现今的游客,甚至还是很有文化的诗人,到了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看到张飞塑像前面的说明牌上,按照史书写的是“字益德”,还说是没文化,写错了。《孝经》上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人家张飞的名字也是受之父母,你罗贯中凭什么随便给别人改了?你经过张飞本人的同意了吗?要是别人把你的名字罗贯中,改成罗贯西,你同意吗?今天我们讲张飞,开头就来纠正谬种流传的名字,意图有二:一是为这位在咱们四川曾经造福一方的父母官张飞张益德,正儿八经维护一回长期受损的姓名权;二是就从最基本的名字开始,好好认识一下真实张飞的英雄本色。
张飞第二样因误导而受损的重要东西,是知名度。而损害他知名度的,又是写《三国演义》的罗贯中。那么罗贯中是怎样损害他知名度的呢?
先来看看张飞“喝断长坂坡”的故事,这大概是张飞在一般读者心中最熟悉、最出彩的一段经历了。那么在这段故事里,张飞有什么精彩表现,其中又有哪些内容是被扭曲了的呢?
据《三国志》卷三十六《张飞传》记载,东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张飞跟随刘备,经受了一场生死大考验。当年九月,曹操出动大军,杀向南面荆州的首府襄阳(今湖北省襄阳市),决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占荆州,还要把寄居在此的死对头刘备,一并灭了。荆州的行政长官刘琮,举手投降曹操,刘备仓皇向南撤退。曹操立即抽调精锐骑兵跟踪追击,一天一夜急驰三百多里,终于在当阳(在今湖北省当阳市)城北的长坂坡,把刘备一行追到了。虎将张飞,第一次独当一面大发虎威,就在长坂坡前。而罗贯中损害他的知名度,也同他这场发威直接相关。
话说刘备在前面打马狂奔,张飞与二十名骑兵在后面掩护。当时的长坂坡前,有一条河横断道路,虽然并不宽广,但是水深流急,难以涉水横渡。刘备一行刚刚通过木桥,张飞即指挥手下健儿,把桥砍断拆毁。等到曹军骑兵来到北岸的断桥头上时,已经无法过河。张飞立马南岸,横长矛,睁双眼,高声发出流传青史的怒吼:“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
这里的“身”字,乃是当时的习用语,意思就是“我”。前面说了,当时称呼自己,照例是要称名,以示谦卑。现今他称呼自己,不说张飞,而说张益德,这是为什么呢?很简单,这是有意抬高自己,表示对敌人的藐视。对朋友要尊重,对敌人要藐视,他是很有原则的。他这一声怒吼发威,最后的结果怎么样?史书说是:“敌皆无敢进者,故遂得免。”刘备和诸葛亮一行,安然脱险,这是事实。但是,把脱险的原因说成是“敌皆无敢进者”,就不免夸张了。曹军对张飞的威名,确实是如雷贯耳。但是,要说对方就恐惧得不敢向前冲了,那也未必。因为对方涌来了五千人马,其中的主力,又是赫赫有名的“虎豹骑”,也就是虎骑兵和豹骑兵的合称。《三国志》卷九《曹仁传》裴松之注引《魏书》记载,曹魏军队的虎豹骑,被称为骑兵中的“天下骁锐”。现今北京的故宫博物院,就收藏有“豹骑司马”的官印。相形之下,张飞只有二十多名骑兵,你说对方敢不敢向前冲?其实,对方止步不前的关键原因,还在于河流的阻挡。桥梁被毁,水流湍急,很难强渡,再加上张飞的怒吼发威,最后就收到了期望的效果。
那么罗贯中怎么会损害到张飞的知名度呢?《三国演义》第四十二回,对上面这段真实的历史场景做了改编。改编可以,但是你不能乱改。张飞的怒吼,《三国志》卷三十六《张飞传》上原本是“身是张益德也”,清清楚楚六个字。他一改,改成了八个字“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这就出状况了,有问题了。首先,他加上的“燕人”两个字,意思是先秦时期燕国故地的人。但是,加这两个字,增添不了张飞的光彩,反倒灭了他的威风,损害了他的知名度。为什么呢?想想看,如果你是某个领域顶尖的天王巨星,骨灰级的、王牌大腕儿,只消报出尊姓大名,就能把对方吓倒,对不对?比如在篮球界,只消说“我是乔丹”,在足球界,只消说“我是小贝”,那就足够了。姓名前边还要加上说明,说明自己是何方人氏,这就清清楚楚地证明:你的知名度还不够,腕儿还差得多,所以生怕对方不晓得,对不对?笔者在前面讲关羽时说过,自从关羽在万军之中,杀了袁绍手下河北第一名将颜良之后,“关羽、张飞皆万人敌也”的威名,就在曹营中打响了,传遍了。正是因为自己大名鼎鼎,所以张飞才会在断桥边上有这大声一吼。既然名声在外,响当当地人尽皆知,那么在沙场上的同行面前,还用得着加“燕人”两个字吗?万一对方把“燕人”,错听成了发音相似的“阉人”,不是更糟糕更搞笑吗?所以,罗贯中这一改,实在是画蛇添足的败笔,而且还损害了咱们张飞张三爷的知名度。
不过,实事求是地说,损害张飞姓名权和知名度的始作俑者,还不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在此之前问世的元代《三国志平话》,就已经把张飞的表字“益德”,改成了“翼德”;在长坂坡前的那一声怒吼,也写成了“吾乃燕人张翼德,谁敢共吾决死?”可见整个过程,是《三国志平话》实施侵权和损害在先,《三国演义》跟着侵权和损害随在后。今天我们要想来认识张飞的真实形象,就不能不把来龙去脉搞清楚。
张飞第三件因误导被损害,而且扭曲最严重的东西,就是他真实的形象。后世流传的张飞,被弄成了一个作风鲁莽、性格暴躁的粗线条人物,与程咬金、李逵有一拼。但是,历史上真实的张飞却完全不是如此。那么我这样说有什么证据呢?
证据不用多举,只消来看张飞第一次取得的辉煌胜利,也就是义释严颜的江州之战,就会完全明白。
建安十八年(213),刘备喧宾夺主,动手攻占益州。益州的军政长官刘璋在成都顽强抵抗。为了加强攻势,刘备便在第二年,从荆州紧急召唤张飞等人,跟随诸葛亮率军赶往益州增援。江州之战,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打响了。
古往今来,从江汉平原进入天府之国,最近便的交通大动脉就是长江。张飞等人沿江西上,很快就到达益州东部最重要的军事要塞江州城下。江州,在现今的重庆市区,当时是巴郡的首府。不过,江州虽然地位重要,这时的防守兵力却相当薄弱,因为刘璋的主力兵团,已经集中在江州的西北方向,正在全力保卫益州的中心城市成都。因此,张飞很快就将江州的城池拿下,生擒了对方的主将严颜。于是便出现了《三国志》卷三十六《张飞传》中记载的生动一幕。张飞责骂被捆绑的严颜说:“大军至,何以不降而敢拒战?”我们大军来到,为何不举手投降还敢出兵顽抗? ↑返回顶部↑